昨天下班在樓下等電梯的時候,看到旁邊一對母子正在聊天。男孩一臉眉飛色舞地說道:“今天學校舉辦了合唱比賽,我們班得了全校第一呢!”說完仰着頭滿臉期待地等着媽媽誇獎。媽媽卻隻是簡單地“哦”的一下,沒有接茬,反而眉頭一皺:
“你每天精力就放在這些事上面,有什麼用?”
“今天作業寫完了嗎?馬上就要上初中了心裡沒點數嗎?”
孩子很失望,一把甩開媽媽的手,獨自向前走。媽媽依舊在後面不依不饒:“你看老師今天還在群裡表揚了人家小林,都沒有你,也就你心大還在這樂呢!”孩子很氣憤地說:“表揚小林是因為他最近進步大,我學習也很努力,隻是你不知道!”他們的聊天不歡而散。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生活中,多少父母是這樣,孩子興緻勃勃地想和你交流,卻被你幾句話把天“聊死”。最後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你溝通,親子關系越來越差。《父母的語言》一書裡寫道: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很多時候,你和孩子說的話裡,藏着你的智商和情商。
1 和孩子說話的方式
會影響親子關系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
“父母情商低會給後代帶來多大的影響?”
答主@嶝林洋的回答戳心不已。
一字一句中都透露着對孩子的貶低、否定。也難怪答主最後無奈地表示:
我已經選擇永久對父母關閉自己的内心世界。
父母盡職盡責地撫養了我,但是他們日複一日無意中的言語損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内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隐形空洞。
有一種情商低的父母,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卻動辄用言語打壓、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最後逼着孩子一步步關上了自己的心門,毀掉一段本該很溫情的關系。其實,為人父母最高深的智慧就是,跟孩子“好好說話”。比如谷愛淩的媽媽。8歲時,谷愛淩剛學會滑雪不久,就放下豪言壯語:“媽媽,我以後想去參加奧運會。”谷燕沒有打擊她,而是溫柔地回答:“挺好的,加油,你可以的!”谷愛淩訓練遇到瓶頸,狀态不好,媽媽卻不慌不忙,不斷給她鼓勵:
“沒事的,有一點點進步就好。”13歲,她第一次參加職業公開賽,重重地摔了一跤,她沮喪不已。媽媽卻溫柔地拍着她的背說道:“你13歲就和那麼多成年人比,我為你感到驕傲。”在媽媽溫柔話語的滋養下,谷愛淩不僅成為多項全能的少女,而且多年來一直和媽媽親密無間。世間一切,皆有因果。
你怎樣和孩子說話,就會擁有怎樣的親子關系。心理學有一個南風法則:
“北風和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大,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越是猛烈地侵襲,行人将衣服裹得越緊;
而南風則徐徐吹動,讓人如沐春風,最終,行人主動脫掉了大衣。”
這個法則也同樣适用于親子溝通。當你強硬地命令孩子、打壓孩子,孩子隻會對你越來越抗拒、反感。當你對孩子和風細雨地講話,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共情、包容與愛,你們之間的相處才會松弛而和諧。
2 父母好好說話
教育才能起效果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段1分鐘的紮心視頻。視頻用一種巧妙對比的方式,告訴父母,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所呈現的感覺。比如貶低味特濃的這句話:“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是:“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再比如指責味很重的這句:“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
調整一下順序就成了:“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相同的字,換一下語序,就能表達出父母不同的情緒和語氣。
一旦父母和子女說話變得溫和、友善,孩子的世界就變得明亮了起來,也會積極調整自己的狀态、努力去改變、去進步。可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貶低、說教、指責當成了溝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結果不僅收效甚微,孩子還越發叛逆。電視劇《小歡喜》中,方一凡對待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媽媽董文潔總是對他用命令的語氣,凡事呼來喝去,還動不動指責他這不行,那不行;于是,他要麼裝作沒聽見,要麼陽奉陰違;
爸爸方圓和他說話時總是和顔悅色、态度溫和,經常認可他的優點;他總是鄭重其事地聽,然後把爸爸的話放在心上,悄悄改變。父母說話方式不同,最後溝通的效果也就不同。電影《小孩不笨》中有一段經典台詞:
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都是他們自己講,自己爽。
而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然後耳朵一邊進,一邊出……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父母能放低姿态,耐心、溫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溝通,用綿綿細語,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輸到孩子的腦中。這會讓孩子内心被安全感所包裹,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和關注的。
如此,教育才會溫柔且堅定地發揮作用。
3 聽過一句話:
“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門外徘徊,他們沒有找到鑰匙,卻怪孩子難以溝通。”
凡事都是有技巧的,與孩子溝通也不例外。父母日常會用的5大親子溝通策略,各位家長請收好。
認可的話,贊揚着說
中國式父母似乎很少開口誇孩子,特别擅長給孩子潑冷水,生怕說你幾句好,你就飄起來。作家艾小羊就曾在文章中回憶往事:高中時,她好不容易從學渣逆襲考了第一,激動地告訴父親。父親隻是淡淡看了她一眼,說道:“你這是瞎貓撞上死耗子,有什麼可興奮的?”但其實,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贊美和欣賞。父母的肯定就是孩子建立自信、強大自我的重要基礎。所以,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我們可以由衷地贊許:“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那些經常給孩子鼓掌的父母,也把愛和信心灑進了孩子心裡。
批評的話,鼓勵着說
許多父母都喜歡借着批評的名義,打擊和嘲諷孩子:
我怎麼生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剛講的就忘了,你是豬嗎?
最後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還會傷害孩子自尊,破壞親子關系。想要真正讓孩子進步,不妨試試“批評的話兒鼓勵着說”。尹建莉的女兒有次數學沒考好,老師在家長會後特意找她說了此事。
回到家後,她沒有責罵女兒,卻說道:
“老師說你這幾次數學雖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她覺得你在數學方面其實是很有潛力的。”
就這樣,女兒受到很大鼓勵,自信也被激發起來,之後越考越好。家長的信任和鼓勵,就是激勵孩子改正和進步的強大動力。
請求的話,商量着說
我以前跟兒子說話,喜歡直接下達命令:
“你怎麼搞的,房間這麼亂,快去收拾好!”結果每次都是說了半天兒子都不動地方,甚至還跟我頂嘴:“要去你自己去,别煩我!”後來,我反省了一段時間,才醒悟:命令式話語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尊心,滋生叛逆情緒。于是我再想讓孩子做些什麼的時候,便嘗試用商量的語氣:
“兒子,衣服亂丢可不是好習慣哦,你願意和媽媽一起收拾一下嗎?”兒子猶豫了一下,果然走過來開始收拾屋子。當你放下咄咄逼人的态度,多考慮孩子的感受,以柔克剛,孩子自然願意放下抵觸,痛快地把事情給解決了。
質疑的話,溫柔着說
《非暴力親子溝通》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樂樂一個月花掉了1000多元的零用錢,媽媽心裡很生氣,但還是選擇了溫柔地詢問樂樂:為什麼這個月會花掉這麼多的零用錢?樂樂便向媽媽坦誠道:妹妹要什麼就有什麼,可是總沒有自己的份,但是媽媽願意為自己花錢,會讓她感覺自己是被關心的。媽媽這才真正醒悟,原來是自己過于關注妹妹,疏忽了對樂樂的關心。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劈頭蓋臉的質問孩子。父母心平氣和的态度和溫和的話語,就是孩子的定心丸,讓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信任父母,敢于敞開心扉。
反對的話,尊重着說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随着年齡的增長會愈發強烈。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任性,跟你對着幹,而粗暴地反對他。比如孩子天天玩手機上網,不要直接對孩子發脾氣:“不許玩手機了!”、“再玩就沒收!”可以嘗試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溝通。
“媽媽能理解你,手機确實很有意思,可是長時間玩不僅傷害眼睛,還影響學習,你是大孩子了,媽媽相信你是有這個自律能力的。”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就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很大程度上采納你的建議。養孩子不是馴獸,你尊重了他,他才會尊重你。
4 有句話說得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父母的良言,是指引孩子往前走的明燈,也是構建親密親子關系的橋梁;父母的惡語,則是種在孩子心裡的毒瘤,也是一把割斷情感鍊接的利刃。父母子女一場,是這世上最美麗的緣分。一起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