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4 00:42:18

若問:壽鏡吾何許人也?

在課本裡學到過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朋友們想必還有些印象。

在教學參考書裡,壽鏡吾老先生往往被解讀為百草園的踐踏者腐朽的封建教育走卒的形象。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1

中學老師通常認為,壽鏡吾老先生不自覺地為舊制度效勞,是舊教育制度的忠實執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他沒有像長媽媽那樣能夠抓住兒童的心,他也沒有像閏土的父親那樣耐心誠懇地回答兒童提出的問題,而是不看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拒絕學生的提問,混滅他們的求知欲,這些都是錯誤的教學态度與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都把魯迅寫壽鏡吾讀書的情景,視為封建教育走卒空虛蒼白的說教的窮形盡相。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2

重讀魯迅,筆者不由發現,魯迅先生對百草園固然喜愛,對三味書屋又何嘗不是深情綿綿?

魯迅對長媽媽和閏土一往情深,對壽鏡吾先生又何嘗不是敬重有加?

那麼,壽鏡吾老先生是否被我們長期"誤讀"着呢?

一、壽鏡吾是一位"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壽鏡吾,名懷鑒,号鏡湖,清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八(公曆1849年9月24日)生于紹興,是魯迅的啟蒙老師、三味書屋業主兼教授,他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紹興城裡有口皆碑。

壽鏡吾極為痛恨侵略中國的列強,一生不願用外國貨,不穿洋服。他非常節儉,夏天隻備一件夏布衣衫,挂在牆上,與兩個兒子共穿。

盡管如此,但他從不赤膊會客。有一次,新台門周藕琴來訪,正逢大熱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時間找不到長衫,正好天井裡曬着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披在身上。藕琴見此,馬上猜到了幾分,連忙口中稱熱脫掉了長衫,想讓老先生把皮袍脫下。壽鏡吾卻堅持不脫,連說:"赤膊見客荒唐!赤膊見客荒唐!"周藕琴見此隻好趕緊告辭。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3

壽鏡吾老先生學問淵博,厭惡功名,忠實遵守父訓,立志不當官,自二十歲中了秀才以後就再也沒有去應試,而是坐館授徒,從此便是六十年。在當時,這種遁世退卻、不合濁流的态度是可貴的,聯系"三味書屋"的命名,便很能看出老先生正直的品格。

這對于他的學生,如後來成為反封建的猛士的魯迅先生,影響頗為深遠。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4

二、魯迅一生對壽鏡吾先生十分敬重

三味書屋隻收學生八個,非常嚴格,要經熟人介紹,壽先生上門目測、同意了,才可以來讀書。

魯迅對三味書屋的求學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滿好感的,學習十分用功,因此成績非常優異。壽先生很看重魯迅,而魯迅在壽先生的辛勤教誨下,古典文學知識越來越紮實,文化素養也越來越高。

魯迅對三味書屋的教書先生——壽鏡吾老先生,更是一生中滿懷敬意、關系親密,魯迅說:"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5

自1897年離開三味書屋後,魯迅"和他保持着經常的壽鏡吾親送陳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魯迅去南京、東京等地求學後,每次回紹興時,都會去拜見壽鏡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魯迅奉母命回家與朱安完婚,在紹興隻逗留了四天,魯迅還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鏡吾先生。

壽鏡吾的孫子壽甯先生曾回憶:"魯迅每年春節前,總是用'大紅八行箋'給我祖父寫'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鏡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為開頭,以'敬請福安'為結尾,下具'受業周樹人頓首百拜'之類的話。"

1926年,魯迅寫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壽鏡吾先生還健在,但已是77歲的暮年老人了。

因此,魯迅不太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三味書屋生活的痛苦,更不可能諷刺一位當時還在世的、他一生都非常敬重的恩師。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6

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絲毫沒有批判壽先生之意

1、從情感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後兩部分的情感是一緻的。

一切文學皆人學。

分析作品,我們首先要研究作者和作者所處的環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當時魯迅已經46歲。而此時年輕的女學生許廣平走進了她的生活,兩人不久就碰撞出愛情的火花。聯系魯迅當時生活背景,我們不難看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寫給自己摯愛的女人許廣平看的,是一個男人寫給自己戀人的絮語,是46歲的魯迅清理自己的人生曆程、消除内心苦悶的一種情感釋放與心靈慰籍的文字。

無論是百草園生活,還是三味書屋生活,作者都是以一種愉快與詩意的語調,叙述自己小時侯讀書生涯的趣事,貫穿全文的是一種歡快、溫馨的情感,是一緻、和諧、統一的。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7

2、從内容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壽鏡吾先生是持肯定态度的。

魯迅在文中寫道"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就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壽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罰跪的規則",連孔子的牌位也沒有,從側面反映了他的寬厚和藹和開明,以及魯迅對他的尊敬,又何來批判壽先生之意?

文中更令人感歎的是壽鏡吾與學生一同讀書的情景:

"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低下去了,靜下去了,隻有他還大聲朗讀着:'鐵如意,指揮倜傥,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鐵如意,指揮倜傥,一坐皆驚呢﹏﹏ ";金叵羅,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這段念詞出自清人劉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引文中聲浪号表聲音起伏,持續不斷"噫"、"嗬"指念書時加在句尾用來加強感情的聲音,意思是:拿着鐵如意,指揮比劃,潇灑自如。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

他沉醉朗誦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情趣小品,并且極願意把自己的樂趣分享給學生,讓魯迅深深地記進了心裡。

魯迅是哪裡的導師(魯迅的老師壽鏡吾)8

這樣一個可愛的小老頭、老文人,又如何是封建餘孽,要被批判并踏上一萬隻腳呢?

讓我們再度回味三味書屋門前的那幅對聯: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