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著真的比電影要精彩100倍。毛姆确實很會用文字在讀者的心頭上跳舞,一個個章節,一段段情節,就好像在用一片輕盈的羽毛在撓你的心尖,癢癢地想逃避,卻又欲罷不能。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無可避免地帶着面具生活,有時候下定決心揭下了面具,卻發現還有一層面紗籠罩,縱然找到自己的内心,也無法輕易觸碰到真實的自己。
這本書很奇妙,處處寫着愛,但是讀完之後你又很難找到真正的愛,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所謂愛的三種形态。
1.虛榮之愛令人迷惘
主人公凱蒂是個十足的美人,但卻愛慕虛榮,遲遲遇不到“心儀”的對象。由于不想被剩下,匆匆嫁給了對她一見鐘情的細菌學家瓦爾特。
但是婚後她發現,她和他始終處于兩條平行的軌道上,沒有相同的愛好,缺少共同的話題,縱然他對她十分關切,無微不至,但她清楚地知道,她不愛這個男人。她深陷婚姻的迷惘和痛苦,直到查理闖進了她的生活。
2.欲望之愛令人迷失
查理地位顯赫,幽默風趣,有相貌又有身材,在他與迷惘的凱蒂相遇的那一刻,出軌便也成了必然,他們互相有着另一半,卻癡迷于肉體的交纏。她覺得他是這世間的一切,她愛這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瓦爾特的撞見打破了這個局面,她興奮地去找查理,告訴他隻要他願意離婚并娶她,丈夫就會成全。但等到的卻是情人冷冷的一句:當一個男人愛上了你,他說的話是不能字字當真的。
3.偏執之愛令人迷途
偏執的人往往卓越,因為倔強的努力往往能帶來事業的成功,但偏執的愛情卻經常使人痛苦,因為愛,是兩個人的事情。瓦爾特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對凱蒂說:我知道你愚蠢、輕浮、沒有頭腦,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的目标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貨色,但是我愛你。
他自負而又偏執,以為無條件的愛可以最終換得一顆真心。知曉妻子的背叛後,他因愛生恨,決定拉着她一起奔赴死亡之城。最終卻是自己死于霍亂,死前他茫然吐露,“死的卻是狗”。或許最後他明白了,自己始終不曾被愛,一切付出,終究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
之所以說書比電影好看,就在于它的結尾。電影以愛為終,而書中結尾,卻更真實地貼近人性。在修道院中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凱蒂,最終還是選擇離開,離開時卻感到了自由。與查理再遇她内心嗤笑,肉體卻依然無法抗拒。
或許這才更符合《面紗》這個書名,每個人都帶着面紗,情欲、自私、懦弱、僞善、報複都藏在面紗之下,若隐若現。面具可以被揭下,但面具之後,尤有面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