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姓、氏、名。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别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衆的通稱。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二、"字"的産生,是出于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産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三、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号,号是中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号有多種,有别号、綽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贈予的。狹義的"号"是一個人的别字,又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号與名無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與号在清末以後,随着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号等取代。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我國姓氏繁多,究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氏族的名稱演化為姓。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标志,因而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現象有關。如熊、牛、雲等。
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等,皆成為今天常見的姓。
以居住地為姓。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
以次第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文學家蘇轼、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以官職為姓。如司徒、司馬、司空等,有些姓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谏、庫、倉、軍、廚等。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以職業為姓。如巫、蔔、陶、匠、屠等。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呼延、慕容、尉遲等。
以谥号為姓。穆、莊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因避諱而改姓。如邱是諱孔丘之丘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