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炀”,有着好内怠政、外内從亂之意。在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建立唐朝後,便給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楊廣追加了“隋炀帝”這樣的谥号。
隋炀帝在位時,确實因為大興土木,愛好美色,窮奢極欲最終招緻民怨,斷送了其父隋文帝辛辛苦苦建立的隋朝。這樣的隋炀帝,在曆史上一直是亡國昏君的角色,其實,楊廣在位時并非隻是昏庸無道,他的政治生涯中,也有過一些建樹。
在還未即位時,楊廣就心機深沉,他僞裝得不近美色,生活低調簡樸,由此獲得了隋文帝和獨孤皇後的喜愛。在暗地裡,楊廣聯合其他幾位皇子,一起使計構陷太子楊勇,最終楊勇被廢,楊廣成功奪嫡。
即位後的楊廣頻繁發動戰争,多次平定叛亂,還北上擊敗了進犯的突厥,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即位的14中,雖然做過很多荒淫無度的事情,但有3件事,卻讓他揚名立萬,影響了中國1400多年。
創設曆代沿用政治格局隋朝之前,北周實行的是效仿《周禮》的六官官制,将執政大官分為六官,官職僅次于丞相、三公。隋文帝楊堅在建立隋朝之後,決定廢除六官官制,建立以尚書、門下、内史三省以及尚書省六部為核心的政治機構。
在登基之後,楊廣在父親楊堅改革的基礎之上,繼續對中央的政治機構進行改革和完善。他先是增設了增設殿内省,與之前已有的尚書省、門下省、内史省、秘書省共同成為五省。
六部的每個部門之下又設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主要負責掌管中央命令,還有一些政策的決定、實行等。如此來不斷分散丞相手中的政權,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朝中的局面。
同時,他還設立十一寺五監來作為朝廷的事務機構,增設谒者台、司隸台,與禦史台共為三台作為監察機關,負責京城與地方的監察事務。在隋炀帝楊廣的改革與完善下,三省六部寺監制的行政權力分配和運行方式逐漸形成,而這一組織嚴密的政治體系也開始為後世所沿用。
在之後的1400多年裡,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分散丞相手中的權力,實現一個穩定均衡的政治局面,政治制度基本上都采用的隋朝時期創設的三省六部制。甚至在唐朝時幾乎完全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寺監制,并将其又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由此可以看出,隋炀帝并非一個完完全全的昏君,雖然在對一些法令的修改上過于殘暴,但是在掌握中央集權,穩定朝中局面上,他還是有一定的能力和遠見的,而他所創設的三省六部制,可謂是一大創舉。一直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時代的變革,這個沿用了千年的政治制度才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大運河帶動沿線經濟繁榮如今,在華夏大地的南北之間,有着一條“飄飄蕩蕩的碧玉帶”,而這條玉帶,正是1400多年前,隋炀帝下令開鑿的京杭大運河。
曆史上關于隋炀帝開鑿大運河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大運河确實連接了南北,促進了沿線經濟文化的發展、交流與融合,但在開鑿這條運河時,由于花費過大,導緻當時國庫空虛,為後來的亡國埋下了伏筆。
甚至有傳言,隋炀帝是為了方便能夠暢遊揚州,為了美女才修建了這條運河,其實這樣的說法從大運河的價值來看有失偏頗。在隋朝建立後,國家大緻分為了五大經濟闆塊,多年南征北戰的隋炀帝自然也明白國家這樣的經濟人文情況。
在古代,與陸運相比,水運更為發達。為了能夠連接南北的富庶地區,帶動四川、中南一帶的經濟發展,同時将政治中心遷往洛陽,掌握揚州這樣一個咽喉要道,隋炀帝決定修建一條連接南北的運河,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夠鞏固政權的統治。
隋朝大運河的修建,大多利用之前的自然河道或者是疏浚前代留下的運河,将其連接,建造了一條連接南北,全長2700千米的大運河。在當初修建運河時,由于楊廣多次出征高麗,國庫已經空虛,這時又征調了360萬的勞工來開鑿運河,導緻無人生産,最終失去民心。
大運河的修建,在當時百姓看來是一場災難,但在如今看來,卻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大運河開鑿後不久,就成為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的交通、經濟、文化發展等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沿岸的北京、天津、揚州等城市,在大運河的影響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成為了祖國大地上一顆顆耀眼的明珠。
也正是有了大運河的存在,唐朝才能在建國後不久就步入盛世,甚至唐朝還有詩人曾寫詩“千裡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幹戈過,惆怅龍舟更不回”,來感慨楊廣所創下的霸業。至今,京杭大運河依舊在祖國大地上發揮着作用,其主要河段成為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的重要通道。
選拔官員皆過科舉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在中舉後,意氣風發地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觀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在隋朝之前,政府對于官員的選拔,大多采取的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很多寒門學子因為出身原因,根本無法步入仕途。
隋文帝建立隋朝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繼位後,便設立了進士科,以此來選拔人才。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在隋炀帝的推動下,科舉制度産生,雖然受當時時代的影響,其内容還不夠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楊廣在官員選拔這一制度上的變動,為許多寒門學子打開了步入仕途的大門。在唐朝時,科舉制真正形成,并且其體制漸趨成熟,甚至到了北宋時期,還形成了一陣“讀書狂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便是科舉制的産物。
甚至到了如今,在很多的考試選拔之中,甚至還能隐約看到科舉制的影子。隋炀帝的這一舉措,讓寒門學子有了升遷的機會,也對之後曆朝曆代的政治統治起到了促進作用。科舉制影響如此深遠,可其創設之人隋炀帝卻被冠以惡名,遺臭萬年,如今看來也是讓人唏噓。
立下功勳,影響後世千年
公元618年,面對天下大亂的局勢,心灰意冷的楊廣已經無心再回到北方。在他決定遷居南京時,身邊的随從将領卻早已對其懷有不滿。最終宇文化及領導發動兵變,将楊廣擒獲,最終這樣一位享受過無盡榮華,征戰一方的皇帝,連選擇用一杯毒酒來了結餘生的權力都有沒,在叛軍的呐喊下,隻得選擇自缢。
雖然曾經立下功勳,但其已經失去了民心,楊廣在五十歲那年,就這樣極其狼狽地畫上了句号,甚至最後,他隻是被放入一個小棺中就草草下葬。人人都說他沉迷美色,但他卻一直與蕭皇後相敬如賓,說他殘暴好戰,他卻在頻繁地征戰中擴大了隋朝的疆土,說他昏庸無度,他卻興辦學校,保護藏書,設立科舉。
盡管隋朝是一個隻存在了38年的短命王朝,但它的存在,确實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相較于隋文帝的寬厚仁愛,隋炀帝大興土木,頻繁發動戰争,引得百姓怨聲載道,便體現得其更加昏庸暴虐。
在隋唐的角逐中,隋炀帝最終因為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太多貴族集團的利益,失去了關隴集團的支持,在短短的14年裡便走向了滅亡。隋炀帝在曆史中,似乎也一直扮演着一個可憐可恨的悲情角色,甚至在死後還被追加了“炀”這樣一個惡谥。
其實,隋炀帝雖然急于求成,給國家百姓增加了太大壓力,招緻民怨沸騰,但總體來看,他還是一個有為之君。他在位時期在政治上設立的三省六部制,在經濟方面建造的大運河,在文化選官方面首創的科舉制度,一直沿用了1400多年。如此三大創舉,可謂是功在千秋。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隋炀帝在曆史中也一直是飽受争議的曆史人物。有人說他“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也有人認為楊廣是在人們随心所欲的狂想中被歪曲成了一個驕奢淫逸,昏庸暴虐的亡國之君。
如今,隋炀帝已經成為了史書中的一頁,但大運河依舊連接着華夏南北,曾經的科舉制度在各種改革與創新後成為了如今的考試選拔。雖然頂有昏君之名,但他所做之創舉有利于千秋萬代,若将其功過結合,單憑其“暴”就對他口誅筆伐,着實有失公允。
培根曾說:“真理是時間的産物,而不是權威的産物。”關于隋炀帝的功過,不會因為曾經曆代統治者的需要而永遠隐藏在黑暗之中。他在努力實現自己雄心壯志的過程中,卻給自己惹來了千古罵名,但也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寶貴财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