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商鞅變法的内容與意義

商鞅變法的内容與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3:22

商鞅變法的内容與意義(論商鞅變法之意義)1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夫賢一人,而天下賢人至,乃可以興一國;夫失一人,而天下才人去,乃至于可以亡一國。豈有不慎耶!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既死,時值孝公下求賢令,鞅乃遂西入秦,說孝公以帝道,不見用,次說以王道,亦不見用,乃說之以霸道,王語數日不厭。乃拜鞅為左庶長,行變法之策。鞅言:“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乃緣木立信,以明不欺。令行之初,秦民言法之不便者以千數,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而後,秦人皆趨令,莫有不從者。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鞅盡遷之于邊城。其後民莫敢議其令。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鞅乃作法自斃爾,後為秦兵擒殺之,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遂滅商君之家。

首先,魏惠王繼承了文侯武侯奠定的強大魏國,在文侯武侯時期,天下人才皆趨魏國,以其能人盡其才,魏國乃霸天下百年之久,及其惠王時期,人才流失嚴重,其不聽公叔之言,緻使商鞅一人不能見用,乃失去圖霸中原的資本,龐涓既滅,魏國亦弱,而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變得強大起來,魏國一直處于弱勢挨打的位置,最後逐漸走到了滅亡的地步,由此可見,人才的重要性,在戰國時期,經常可以看到的是,得一人而興邦,失一人而亡國。用人者豈有不知耶!

其次,商鞅變法,為日後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此功在百年之利。商鞅在變法之初,就施法于太子,乃是自取滅亡之策,為自己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但是其不畏強權而推行變法之策,卻又值得尊敬。古之變法者鮮有善終者,皆以自己之鮮血來成就其法,商鞅死得其所,然其罪不當死。

再次,秦滅天下之後,二世而亡,天下苦秦法久矣,其實在孝公變法的時候已經為秦國之滅埋下隐患。商君說孝公以帝道、王道,此乃長治久安之策,公不能用,必求速效,乃用霸道,因此其興也速,其亡也忽。因為我輩從事,不可急于求成,而應該穩紮穩打,逐步求成。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因此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其實從變法的角度來看,每次變法都是會面臨陣痛的,并且變法者沒有幾個得到了善終,包括吳起也是因為變法而亡,但是因為有了這些為了理想可以不惜生命的先驅,才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注:部分内容引自《史記》、《戰國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