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小年朝,一覺睡到飽!安睡遲起,自除夕到初二都勞累,在這日可以好好調息…
過年期間酒飽飯足、山珍海味吃遍了,今天我們就來到安徽
,吃點兒不一樣的
!
在安徽,有一種家鄉的味道,當地人叫它碟子酒。傳統的碟子加酒。一般來說就是十幾個碟子菜,配上一壺老酒。
不過這碟子至少有十種不同的鹹菜拼盤,諸如鴨爪、鴨脖、鴨肫、鴨膀一類,都是腌制好的鹹貨,鹵過後斬成段,用碟子蒸好上桌即可。
不過十幾碟都是鹹貨,吃多了确實拉嗓子,于是後來又出現了兩個鍋子,一個清淡的,一個麻辣的。這樣十個碟子加兩個火鍋,構成了安徽過年和操辦喜事期間獨有的早餐風俗---“碟子酒”。
在過年的時候,有沒有碟子酒,俨然成為主家是否熱情待客的一項重要标準。
年節之時,還有腌火腿、焖冬筍,年節裡時令時鮮的滋味都備齊了!
當然還少不了安徽人桌上必備的那一條魚!
年俗第四彈——徽州:臭鳜魚
除了吃了花樣多,我們過年過節還要講點好兆頭。
我國有“無魚不成席”之說,尤其是吃年飯,更不可或缺。因“魚”與“餘”諧音,象征吉慶有餘,而鳜魚更是寓意“富貴有餘”,被人們所偏愛~
所以,春節時徽州人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臭鳜魚,它既是年夜飯,也是家鄉的味道,融入了濃厚的民俗文化~
作為徽州人年夜飯裡的高頻大菜,臭鳜魚同時也是各徽菜館的招牌菜,沒有臭鳜魚的徽菜館算不上好的徽菜館。
可是你知道嗎,作為中國傳統菜系之一的徽菜,它并不是安徽菜的簡稱,而是徽州菜,也就是(主體為今安徽省黃山市)的地方菜系。
“臭名遠揚”臭鳜魚
黃山古稱徽州,被稱為“三省通衢”,既是徽商故裡,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作為徽州地标美食和徽菜扛鼎之作,臭鳜魚在2019年就被列入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輕微發酵過的鳜魚,有一種似臭非臭的氣味,在徽菜館子裡,要是沒有這種味道,那就顯得不太正宗了。
臭鳜魚是怎麼來的?
鳜魚,俗稱桂魚,是長江流域著名的河鮮。鳜魚生性兇猛,練就了一身結實的腱子肉,相較于常見的淡水魚,鳜魚的肉質更加緊實。
鳜魚與河豚、刀魚、鲥魚一起,都是江南魚鮮的代表。“桃花流水鳜魚肥”,說的就是它。中國人自古就食得鳜魚美味,也創造出松鼠鳜魚、白汁鳜魚、五柳鳜魚等等美味。
鳜魚百合湯
宋代成書的《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臭魚”的腌制方法,與臭鳜魚的做法并無太大差異。而在清代康熙年間,也有關于腌制鳜魚的記載。
都說食物都是一地風物的融合。臭鳜魚的出現也與當地地理有關:
徽州的地理環境多山,水運也不暢。古時沒有冷鍊運輸,全靠腳力,稍有耽擱或者天氣一變,魚就有可能腐敗變質,所以要想方設法的延長魚的保存期限。
同時,這也與徽州另一個标簽:“徽商”有關。
古語有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丢。古徽州人多地少,光靠種地難以養活那麼多人,所以很多徽州人十三四歲就要背井離鄉,外出學習做生意、掙錢養家。
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
而外出的路餐一般都要便于攜帶和保存,經過發酵腌制的食材,不僅延長了保存期限,還賦予了食材新的滋味和風味,久而久之也成為人們鐘愛的味道。
于是,在徽州菜裡,除了臭鳜魚,臘八豆腐、毛豆腐……都為徽菜打上了“臭”的标簽。
臭與香的一線之隔
在徽州當地,臭鳜魚又被叫做桶鮮魚、桶魚、腌鮮魚,關鍵詞是兩個——鮮鳜魚和木桶。
新鮮的鳜魚宰殺去除内髒,首先全身塗抹好鹽,進行腌制。
然放到木桶裡(杉木桶最好),一層一層的碼放,最後壓上一塊重石,這樣會把魚肉中的水分擠出,肉質更彈。
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步——發酵。溫度、濕度必須配合到最佳,稍有差池,就可能變成真的“臭魚”。
并且在發酵期間,需要每天上下翻動魚身,确保腌漬均勻。隻有将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能把臭鳜魚控制在香臭之間,聞着臭、吃着香。
臭鳜魚怎麼做好吃?
腌制好的臭鳜魚肉質緊彈,在烹饪的過程中,魚身上大部分的臭味物質都随着溫度的升高揮發掉了,而這也正是“聞着臭、吃着香”的由來。
烹饪前先泡水去除重味,然後切花刀,入油鍋略煎,
随後加入筍丁等輔料紅燒,一道傳統的紅燒臭鳜魚就燒好了。
在徽州,年飯中的臭鳜魚一般要紅燒,還要上整條魚,寓意新年“紅紅火火”、“鴻運連連”、“有頭有尾”、“完整高貴”。
燒好的臭鳜魚,魚背上的紋路清晰可見,肉質緊實,用筷子夾起,可以看到明顯的蒜瓣肉。
并且,與其它的魚肉不同,臭鳜魚的魚肉很容易就大塊的夾起。真.鮮美~
而說到咱們國人年桌上吃魚的講究,實在太多了:
為了體現尊敬長者,往往是魚頭要對着貴賓或長輩;
如果貴賓是文化人,則将魚肚對着他,以贊美他才高八鬥、滿腹經綸;
如果貴賓是武将,則将魚脊對着他,以贊美他威武豪放。
民間還有“頭三尾四”之說,即魚頭所對之人喝三杯酒,魚尾所對之人喝四杯酒
……
所以,你們家今年的魚都是怎麼吃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