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恩與吳小龍合影。(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張奕丹 杜卓濱
到現在為止,李正恩還不明白,這場自打記事起,甚至父親記事起就舉辦的“六月六”台盤村籃球賽,為什麼突然在網上那麼火?
作為台盤村這系列球賽的主辦者之一,也是台盤村籃球隊球員,他甚至都不清楚,村BA到底是什麼。“我理解的就是,有很多村民來觀看,所以叫做‘村BA’?”
初學者李皓軒的籃球,打得遠沒有父親李正恩好,但9歲半的他卻更清楚“村BA”的概念:“村BA就是我們村裡的籃球比賽,因為在村裡打,所以叫做村BA。”
“村BA”是不是火出圈了,李正恩沒想過深究,因為這并不影響他帶着兒子繼續打籃球,更何況無論“六月六吃新節籃球賽”有沒有網民和線上觀衆,都是貴州黔東南州的台江縣台盤村,流傳了近百年的傳統賽事。
與李正恩不同,同樣是主辦者之一的吳小龍對外界的變化更加敏感。作為村裡走出去的大學生,他認為這次的“火”,也許能為這個貴州東南角大山深處的小村莊帶來一些改變。
獨特的地質氣候和苗家傳統,造就了台盤村别樣的民族風情,作為連接凱裡、台江、鎮遠、革一、施洞、凱棠等周邊城市的交通樞紐,在每個炎熱的夏天,來自各個村莊、鄉鎮的籃球隊都會從四面湧向台盤村,帶着籃球,為自己的隊伍拼盡全力赢得比賽。
而觀衆也會默契地将球場水洩不通的包圍,樹上、房頂上、山坡上總會擠滿了看球賽的村民,年複一年。
台盤籃球隊進行日常籃球訓練。(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村BA”的
魅力
外地打工的年輕人請假 返鄉參加球賽
李正恩的家位于台盤村村口第一個紅綠燈處。
再向西南方2公裡,便是今年夏天最火的籃球賽舉辦地——台盤村“六月六吃新節”籃球場。比賽結束後,“中國‘村BA’聖地”幾個大字用紅色的油漆,粉刷在球場右側的牆上,成為遊客打卡拍照的背景闆,新球場建設的兩個方案,也擺在一旁公示。
遊客在台盤村網紅球場打卡拍照。(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一個月前,你面前的這條馬路全都是車,都是趕來看比賽的人。”李正恩站在路邊比劃着,盡管眼前的馬路,已經随着“村BA”的結束而恢複了甯靜。但他仍記得當時球賽的熱鬧場景,“看台根本容不下這麼多人,山坡上都是人,很多人跑到附近居民家的房頂,探個頭出來看,也有很多年輕小夥挂在樹枝上看。”
與如潮水般湧入村子看球的球迷相呼應的,是從各地趕回來參加比賽的球員。“打球的很多都是村裡的年輕人,平時都在外面打工,每年球賽開始,他們都會請假趕回來參加比賽。”李正恩說,遠的包括廣州、東莞這些地方,近的也有凱裡、貴陽等省内地區。
年輕人為什麼願意請假返鄉比賽?李正恩最能理解的。“很多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從小打球賽長大,都是很熱愛籃球的,年輕人也是球隊的主力球員,回來參加比賽也能讓自己的球隊增加獲勝的概率。”
吳小龍參加“村BA”比賽時赢得的獎狀。(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球員們還會在球賽結束後燒烤,吃飯,徹夜聊天,非常的熱鬧。
李正恩稱這也是“村BA”影響下,構成台盤村“天亮文化”的一部分,因為常年在外難得相聚的球員返鄉,有聊不完的話題,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球賽結束後大家還會一起總結,不知不覺就坐在球場上聊到了天亮。”
年輕時的李正恩也一樣癡迷于參加球賽。2004年,他在廣東做輔警,但一到六月六就要請假回來打比賽,一次也沒缺賽過。“在村裡打不過瘾,我還開車去100多公裡遠的村子打球,最遠去過200多公裡外的安順。”
今年的台盤“村BA”,李正恩參加了中年組的比賽,并在8場球賽之後取得了亞軍。類似的成績,也經常出現在他參加的比賽中。年過40後,無論是否進入決賽,李正恩覺得都差不多。“現在我們打球就隻要開心就好,這個年紀的話結果就無所謂了嘛。”
雖說上了年紀了,可一旦穿上隊服站在球場,肯定都是拼盡全力的,這也是“村BA”曆屆球員流傳至今的籃球精神。
“這次籌辦和參加比賽,我一共瘦了十幾斤,每年比賽完都要瘦。”在“村BA”的賽場,球員間會有明顯的體力對抗,李正恩介紹,這也是種“好鬥”的體現:“除了籃球,我們節日的時候還會有鬥水牛、鬥雞和鬥鳥比賽。這種尋求對抗,是我們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
這一傳統不僅體現在各類比賽項目上。
在台江縣環城路,醒目的巨幅石雕畫“苗族五次大遷徙圖”,記錄着古代苗族酋長蚩尤帶領着族人,鬥智鬥勇的遷徙故事。時至今日,開山鬥勇的性格,依然流淌在台江苗族同胞的血液中。
台江縣石雕蚩尤。(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跟大多數“村BA”的球員一樣,打小就被父親扛在肩上看球的李正恩,早就種下了一顆打籃球的種子,他最喜歡的籃球明星是科比,“因為科比打得好”。
沒有專業的教練,自己摸索練球的李正恩因為錯誤的打球方式,造成雙手小拇指的骨折。“當時沒太注意,給手上綁了膠帶就繼續去打球,球是打好了,但手就成這樣了。”擡起雙手,李正恩兩隻小拇指在骨節處外翻的十分明顯。
李正恩打籃球造成小拇指骨折。(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在黔東南,打好“村BA”,不僅是一種民族的傳承,還能成為自信的源泉。
“村裡雖然球隊多,但誰打得好大家都會讨論,都能知道。我年輕的時候,村裡人都叫我‘小科比’,連我老婆的哥哥也知道我球打得好。”成家後的李正恩減少了出縣城打球的次數,比賽都盡量選擇離家近點兒。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村BA”的組織籌辦上。
“我上學開始參加的比賽時,隻有以公開組和女子組兩個組别,但并不合理。”2008年,為了讓全省更廣的選手能參加球賽,李正恩、吳小龍與其他“村BA”球賽組織者一起對參賽組别進行了調整,新增了“少年組”“村村組”“中年組”三個組别,來提高參賽者和觀衆的體驗。“今年參加球賽的隊伍有近200支,一大半都來自别的村鎮,還有上萬名觀衆,其實每年看球的人都這麼多。”
見證
“村BA”
無論有多麼擁擠,村裡人都會給他留個位置
2022年7月12日下午5點,台盤村“村BA”初日賽程過半,球場早已被圍得水洩不通。
看着太陽西落,李光發開始收攤去球場看球,他從不擔心自己會擠不進去,或者沒有座位看球。
大家都知道李光發的“觀衆地位”不一般:當這個91歲的老球迷緩步出現在賽場,工作人員總會為他找一個視野尚佳的觀衆席位。“這種位置不多,都是為我們這些老頭子準備的,幾十年了,無論多麼擁擠,村裡人都會給我留個位置。”
對李光發而言,人生重要的時間節點,1961年算一個。
李光發講述自己觀看“村BA”61年的故事。(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那一年,輾轉在永江和貴陽當工人的他,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故鄉台盤村,也是從那一年起,他成為“村BA”最忠實的觀衆,傍晚的時候去球場看比賽,看到淩晨回家睡覺,這一看就是60年。
李光發回憶,剛回台盤村看比賽的那幾年,還沒有現在用的籃球,球賽用的球是用棉花和爛衣服一層層地裹起來,團成球形用繩子固定成棉球。
“籃筐也不是現在的籃球架,就是找竹藤編成一個藤圈,找木闆固定起來,用一根木杆插在土地上。”
這大抵就是“村BA”的雛形了,李光發稱沒有籃球的球賽,是比個“熱鬧”。“那個時候比賽沒有什麼規則,裁判也不專業,但還是很多人看的。”
1968年開始,台盤村籃球賽開始有了專業的籃球和籃筐,李光發覺得比賽也越來越精彩了。
時代在變化,“村BA”也一樣。“趕上了好時候,球場也好了,人也多了,現在的比賽打得更好了!”
這些話說完後,李光發因為激動而咳嗽了兩聲,長舒一口氣後,他繼續跟說道,六月六的籃球賽結束以後,村裡面還來了外地的球隊,自己又連着看了好幾天。“前兩周有個廣州的隊伍,過來跟台盤隊打比賽,也打好,扣籃好看!”這是“村BA”比賽的精彩和觀衆的熱情向全國輻射的結果。
8月初,廣東順德男籃前往台盤村,與當地球員舉辦了一場交流賽。
當一個村莊有了故事,就有了凝聚力,而“村BA”無疑是台盤村最有能量的故事之一。
從未打過籃球的李光發,見證了随着時間推移後,村裡球賽在每一個細節的革新,觀衆更是“村BA”如此精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山人海的觀賽現場通過互聯網直播平台蔓延到全國,屏幕背後,全國乃至全球,有更多人成了“村BA”的觀衆。
對“村BA”的出圈,李光發并不在意,他隻在乎明年夏天,還有沒有精彩的籃球比賽在上演。
在街邊擺攤的91歲李光發。(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村BA”
繼續
流傳近百年的賽事,不會在我們手裡改變
“村BA”突如其來的流量和關注,還是會讓部分台盤村人不知所措,吳小龍就是其中之一。從7月21日籃球賽結束後,他接受了至少十家的媒體的采訪。“約過我的媒體已經有十多家了,每天給我打電話,在網上私信我的人就更多了。”
作為村裡走出去的大學生,如今的體育老師,他會友善地接待每一個到訪的媒體。他感覺到這次“村BA”的出圈,也許會給村裡帶來一些改變,他也希望能抓住這種機會,将可能的改變變成現實。“外地人增多了,買瓶水、吃頓飯、加個油,都會給村裡新增一些收入。”
“不少人在問我,村BA冠軍得獎的那頭牛現在在哪,但那個是‘美麗鄉村’籃球賽的獎品,跟我們村的籃球賽不是一個比賽。”吳小龍表示,因為今年台盤村六月六“吃新節籃球賽”在網上很火,所以貴州省第二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黔東南州半決賽和決賽,也搬到了台盤舉行。
實際上,貴州“村BA”不止在台盤舉辦。在黔東南,不同地區都會根據不同的節日來舉辦籃球賽。“比如現在正在舉辦‘七月半’籃球賽的是革一鎮,過段時間,還會有其他鄉鎮舉辦‘九月九’重陽節的籃球賽。”
吳小龍是一名老師,但從來都沒放過暑假,每年的球賽都會将他一個多月的假期占滿。“每年不管怎麼忙,我都要抽時間來組織這個籃球比賽,自己還要上場打比賽。因為這個賽事對于我們村來說,就是一個能凝聚、團結我們青年和整個村的比賽。”
籌集舉辦比賽的資金,在台盤村似乎也并不是什麼難事。在村裡,大家都非常齊心協力,想為球賽做一點貢獻。“我們今年籌集球賽的資金也是,每家每戶好像出了幾百元,在外邊打工賺錢比較多的年輕人會額外出幾百元,大家都很願意出這個錢。為了能讓家鄉更熱鬧點。”
村民籌集來的資金,除了舉辦台盤“村BA”,還會用來給球賽取得名次的冠軍隊伍發獎金。吳小龍直言:“我們這個比賽也沒法為球員提供太多經濟上的幫助,今年冠軍都隻有20000元,還是整個隊伍的獎金,以前獎金更少。”
“六月六吃新節”籃球賽的宣傳工作,也十分簡單,一張海報,寫明比賽的報名、開賽的時間及方式,張貼在村公告欄和村裡集市的入口處,或由組織者通過個人的社交賬号發布,就算是完成了比賽的召集。
不同于其他村的比賽,線上線下共有上億觀衆的“村BA”并沒有賽事相關的贊助商。“贊助商幾乎是沒有的,今年的比賽隻有一個企業,給了幾百塊錢,讓我們給參加的球隊買點水喝,然後在球場上挂了一個橫幅,也沒有通過網絡的渠道宣傳。”
吳小龍回憶,“村BA”比賽結束之後,曾有一家貴陽的體育器材商主動聯系,說看到比賽的時候籃筐因為扣球被扣變形導緻比賽暫停,等工作人員修好了籃筐比賽才得以繼續,所以想要贈送給台盤村一套“随便扣都沒問題”的籃球架。
台盤“村BA”球場後期改造方案公示牌。(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面對随流量而來的贊助,吳小龍有他的思考,同時他堅持,台盤村的“村BA”不會在他們手裡改變傳統的本質,更不會往商業化的球賽發展。“對我們當地人來說,他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需要一代代去傳承的賽事,也是我們作為組織者、參與者有再多困難也要克服,把比賽辦下去的主要原因。”
外界的期待落在吳小龍肩膀上,如何更好地傳承台盤村的文化脈絡,這種責任感被他形容為箭在弦上。“上一代的球賽組織者也會鼓勵我們,他們會說現在的條件那麼好,做個比賽應該比當時要容易得多,以前飯都吃不飽,家也都顧不了,都能把這個球賽辦起來。現在有吃有喝,衣食住行都不愁,還做不好籃球賽,那我們民族的文化要怎麼來傳承?”
民族文化和體育運動如何傳承,是大人的事,跟父親一樣喜歡科比的李皓軒,隻想着怎麼能夠成為台盤村的“小小科比”。
8月19日早上8點,太陽躲在雲後,天卻已經熱了起來。
李皓軒抱着今年“村BA”半決賽使用的籃球,獨自坐上凱裡市内開往籃球訓練基地的9路公交車,去參加這個暑假最後一周的籃球集訓。這條往返需要一小時的路,也将成為他通往“村BA”賽場征途的一部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