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老子騎一青牛,出函谷關就沒了下文,若不是《道德經》的傳世,歲月怎會記住他?每當後人再讀這部經典時,各種問題翻湧,如:老子最後的歸屬到底是哪?
也許就像他在此書中所言一般,“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洋洋灑灑地留下了5000多字的《道德經》,然後又洋洋灑灑的離去,好似這不過就是随性而至,并不在乎什麼得失。
那麼,老子為何要西出函谷關?
任何事情都有個來龍去脈,若不是其它的事情連累了他,老子也不會就此“一去不返”了。當初,老子有個官職,是東周的收藏室史,等同于現在的收藏館館長。所以,老子較常人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讀遍天下書籍。老子一讀就是二十年,等他出來時,身帶“紫氣”。
其實,老子是有名字的,稱作李耳或李聃。據說,取得此名是因為老子有一雙又厚又長的耳朵。為何他不似後來的那些學術大家孔子、孟子等人冠以自己的姓呢?那是因為:老子出生時不似其他嬰兒,而是一“老者”的相貌,鶴發童顔,所以,才有了“老子”這個名。
本來,老子這個館長應是和朝堂沾不了什麼幹系,但哪知,王子朝在周景王去世後,開始作亂生事,還從收藏館盜走了很多寶貝,然後,就逃到了楚國。而且,很巧的是老子就是楚國人,大家能不懷疑他嗎?于是,老子也開始逃亡了,一路向西,就出了函谷關。
那麼,老子為何就能出得了函谷關?
在古時,人的流動比現在難,影視劇中就經常能看到這一幕:古時的城門口總有官兵檢查來往行人。而有些“職業”是禁止離開本地的,比如:商鞅在秦國時,就規定了農民世代隻能守在這一片土地上。由此可見,東周發生了這麼嚴重的事情,老子應是沒有拿到出關證明的。
史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這裡就寫得很清楚了,老子可是留下了“買路錢”,那就是《道德經》。當日,函谷關的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便知是有真人來了,于是,連忙上前迎接,遠遠就見老子騎着一青牛而至。
見此,尹喜要拜老子為師,而老子什麼也沒說,隻是留下了5000多字的《老子五千言》,即今日的《道德經》。
在這之前,老子就已經聲名漸起了,很多讀書人都敬仰他,包括尹喜。尹喜才不管什麼朝堂内讧之事,一心隻想師從老子,什麼通關文牒在《老子五千言》面前,都隻得統統讓步。
于是,後人才有眼福可以一睹老子的“心得”。
那麼,老子後來到底去了哪?
第一種說法:一路向西教化胡人,出處《後漢書·襄楷傳》。
書中說,老子出關後就用他的理論,去教化那些好戰的蠻族。其實,老子的學術思想強調的是“順其自然,以柔克剛”,這種說法應是源自老子的學術特點,不過,并沒有得到實證。畢竟,西部至今都沒有發現任何與老子或者老子學術有關的遺存。
第二種說法:甘肅臨洮修煉成仙,物證是老君山殘碑。
老子有可能在此居住過,至于成仙一說,似乎有點扯遠了。當年,老子出了函谷關,并沒再往西,而是換了個方向,跑到了栾川。于是,才有了老君山,以及老君河和老君廟等。并且,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自此,便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一說,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第三種說法:回老家了。
在《莊子》、《禮記》等這些古籍中都說老子是一路向東,回到自己的老家,如今的河南鹿邑。學術界比較認同這種觀點,因為,中國人一直都有很厚重的故鄉情結,哪怕年輕時跑得再遠,年老了怎麼都得回去。
而史籍中還有關于“孔子問禮”的記載,南京夫子廟現有一方洛陽出土的南朝時期孔子問禮圖碑,反映了這個故事。所以,從這裡似乎也能證明老子後來是回到了故土,并且,孔子的故鄉離函谷關不遠,從交通上看似乎是可行的。
甚至于,就連老子當時騎的青牛,在後人的解讀中也多了些哲學意味。
在中國文化中,“青”是生機的象征,象征着東方。于是,在後人眼中,老子就成了“東方的聖人”,是東方文明的使者。當然,這種說法,應是和“西去教化胡人”這種說法形成了對應關系。隻是,至今也沒有人明确地知道老子當年究竟去了哪裡。
老子後來隐匿自己的行蹤,也許就在實踐自己所寫的那些言語,“名與身孰親......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其實,老子已經給出了答案,他要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至于這天地間如何看他,已經不重要了。當年,老子選擇走函谷關,或許隻是想找個人将他的這些“所悟”留下罷了。
其實,不管當年老子的行迹如何、不管他到底經曆了什麼,都不能溟滅老子的地位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參考資料: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後漢書·郡國志》、《禮記·曾子問疏》、《氏族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