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文言文句子帶翻譯?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考必背文言文句子帶翻譯?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③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④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⑤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⑥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範仲淹《嶽陽樓記》)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别。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④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
⑤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轼《石鐘山記》)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①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韓愈《師說》)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①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②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④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①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書》)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①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别。例如:
①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②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産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禦之者。[承前省主語]
②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
承後省。如:
①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如:
①(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對話省。如:
①“(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謂語的省略。例如:
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②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①(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②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③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④屠懼,投(之)以骨。(《狼》)
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①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②臣與将軍戮力而攻秦,将軍戰(于)河南,臣戰(于)河北。
③試與他蟲鬥,(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⑤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②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亦可緻遠),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号呼而轉徒,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複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驿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四、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忌不自信(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寡人之于國也》)
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标志)《師說》
⑤古之人不餘欺也!(蘇轼《石鐘山記》)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隻要)餘情其信芳(美好)。(屈原《離騷》)
⑦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柳毅傳》李朝威
⑧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李朝威《柳毅傳》)
⑨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⑪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鴻門宴》)
②吾孰與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谏》)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④彼且奚适也?(莊子《逍遙遊》)
⑤彼且惡(何)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⑥沛公安在?(史記《鴻門宴》)
⑦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标志)(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⑧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韓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傳》)
⑩無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傳》)
3.介詞賓語提前: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着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嶽陽樓記》)
②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③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孟子《莊暴見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鴻門宴》)
⑥餘是以記之。(蘇轼《石鐘山記》)
⑦将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
⑧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⑨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莊子《逍遙遊》)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将賓語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③惟命是聽(成語)惟利是圖(成語)
④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⑤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問。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隻是賓語前置的标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将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 定語 者或中心詞 之 定語 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③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詞 之 形容詞(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②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③四海之大,有幾人欤?
3.中心詞 數量詞(定語)
①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②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①“将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鴻門宴》)
②“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促織》)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③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
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⑤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史記《鴻門宴》)
⑦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⑨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⑩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陳涉世家》)
⑪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邶風•靜女》)
⑫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蘇轼《赤壁賦》)
⑬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轼《赤壁賦》)
⑭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李朝威《柳毅傳》)
⑮命坐于靈虛之下。(李朝威《柳毅傳》)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将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列子《愚公移山》)
②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袁宏道《虎丘記》)
③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④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1.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2.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
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歎語氣常用的有:
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4.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
無乃......乎(恐怕、隻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