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每年進入六月,學校裡的孩子們就紛紛開始準備告别。小升初初升高高中畢業,告别的是昔日同學,前往一所新的學校開始一段新的學習旅程。而大學畢業則意味着大多數人要跟校園說拜拜,踏入社會開始謀生。别離,是人生中經常發生的事件,我們一生都在跟各種人告别,有些是朋友,有些是親人。有人分别後再見已是白首,有人則是一别兩寬再無緣相見,更有甚者,生離死别陰陽兩隔。所以,别離帶來的情緒深痛而複雜。在交通通信均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别離更是傷懷。不如看一看古人是怎麼抒寫别離的吧,至少,在别離的這一刻,我們和千年前的詩人,能夠心意相通。
送别詩是唐詩中的一大類,題目中通常出現“贈、别、送”等字眼,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廣陵》《别董大》《贈汪倫》《山中送别》等等。
唐詩中送别的人物有夫妻、親人、友人,也有同僚、過客。送别詩中一般都會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前去地點等信息,大多從眼前景物寫起,觸景生情,繼而抒發離别愁緒,表達深遠祝福。短短幾句詩,卻要承載如此多内容,因此想寫好送别詩,是相當的不容易。送别詩中經常會出現的很多意象,例如長亭、楊柳、夕陽、杯酒、秋葉、江水等等,如何用這些意象代替詩人表達出送别時的複雜情感,是特别值得關注的細節。
古人送别的原因有很多,譬如進京趕考、謀求功名、雲遊江湖、逃避戰亂、貶谪升遷等等。因為古時候交通極其不便,而人們又不得不流動的時候,與親人朋友同事告别這件事,就會顯得特别重要。因為往往一别數載,便難以再見。所以離别的那一刻,經常成為人生當中最為難忘的時刻。
因此,古人的離别會特别注重儀式感。人們往往設酒餞别,折柳相送,長亭短亭一送再送。情到深處就要吟詩話别,紙短情長,讓思念浸透紙背,于是留下來大量的送别佳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隐《無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别來春半》)“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适《别董大》)等等,都是因别離而留下來的名句。
為什麼詩人會對離别吟詠不絕?除了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寄寓着其它更為複雜的感情,有時是不舍,有時是勸勉,有時是傷懷,有時則是寄托遠大的理想抱負,或祝福或珍重,送别時的情感濃度遠遠大于人生的其他時刻。就讓我們在一首首唐詩中,細細品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說起送别詩,大部分調性都是黯然銷魂的,但是初唐四傑王勃的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卻顯得如此與衆不同。全詩一掃哀傷氣氛,表達出壯闊的别離氣象,所以才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雄渾的名句,讓别離變得豪邁起來。
頭兩句“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說的是送别地點在長安(關中又稱三秦之地),要去的地方是在四川(五津是前往四川的必經之路,指岷江上的五大渡口)。簡單的一個信息,當詩人用工整的地名對仗交代出來,就顯得氣象磅礴,全詩也因此定下一個高遠的基調。
第二句“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寫得很随意,但是表達出一種感同身受和盡在不言中的意味。“宦遊”是指因為做官而從一個地方奔赴到另一個地方,顯露出很多不得已為之的無奈。
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句,詩人壯闊的胸懷已經畢顯無疑。大丈夫志在四海,哪怕走得再遠都不怕,隻要心心相印,相隔天涯也如同比鄰而居。
末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句寬解的話。送君千裡終有一别,我們就此别過,不要再學那些小兒女哭哭啼啼的了。這裡的“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行常常在大路的分岔處分手。
最後兩句寫得雲淡風輕,尤其和前面幾句“三秦”“五津”“海内”“天涯”等壯闊的詞彙相比。但是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抑制不住泛上來。打住打住,詩人及時收住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卻留下餘音袅袅。一首五言送别詩,承載出那麼多起伏的情緒,真是非常動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堪稱寫送别詩的達人。這與他好交遊很有關系,人在江湖走,自然朋友多。這首詩是李白寫給他的偶像孟浩然的,李白曾赤裸裸地表白了他對孟浩然的喜愛,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的詩句為證,是唐詩中少有的開篇就直抒胸臆說愛你的詩句。這首送别詩寫于唐開元十八年(730),偶像孟浩然要去廣陵(今天的揚州),李白一聽說,便專程安排了前往黃鶴樓送行。注意,李白事先并不在黃鶴樓,而是專門挑選這個地點去送行,因為黃鶴樓是走水路去揚州的必經之地。當然,黃鶴樓也是最富詩意的送行絕佳地。
前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說的是告别的地點和意欲前往的目的地,簡單直白卻寫得仙氣飄飄,特别符合孟浩然的“風流”氣質。而且畫面感十足,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流暢感。蘅塘退士在其所編的《唐詩三百首》中,稱贊這一句詩為“千古麗句”。
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從李白視角寫景,深厚的情感立刻随着這兩句傾瀉而出。李白望着小船越走越遠,直到消失不見,還伫立在那裡,望着滔滔不絕的江水,久久不肯離去。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李白的不舍啊,江水似情長,身不能随君去,托江水伴君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首送别詩,能夠寫得如此華麗、深遠而有意境,也就是詩仙李白的神來之筆才可以做到的吧。
前面說了李白是送别達人。他寫的送别詩真是數不勝數,精彩句子也比比皆是。比如下面這幾首: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渡荊門送别(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觞。
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
《贈汪倫》寫得簡單明快朗朗上口,是兒童們喜歡背誦的詩歌類型。這裡的送别更多的是感謝,所以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種形象而又豪放的表達。這首詩因為有朋友踏歌送行,表現出其他送别詩中少有的歡樂場面,也展現出詩人和朋友之間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生命狀态。
《送友人》到底是送哪位友人已經不得而知,但是這首詩寫得真好,将落日餘晖映襯下的送别場面,如同一幅畫深深印刻在讀者腦海中。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明了告别的時間地點,這一天風和景明,詩人送友人來到了城外,遠處有青山,近處有白水,真是一個好天氣。
接下來“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直接道出别離的主題,也表達出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孤蓬”即孤單的蓬草,古人經常以飛蓬、轉蓬、飄蓬比喻漂泊生涯,因為蓬草随風飄蕩,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很像漂泊在外的旅人身不由己的狀态。
到了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情景已經完全交融,詩人是寫落日和浮雲,同時也是在寫彌漫在天地間的那種濃情厚誼。太白集王琦注雲:“浮雲一往而無定迹,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種不忍之情,天地可鑒,不是簡簡單單道一聲珍重,就可以表達的。
尾聯兩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分别的時刻終于到了,揮揮手,轉身離去,貌似毅然決然離去了,但是不絕于耳的蕭蕭馬鳴聲,依然透露出詩人與友人不忍分别的情愫。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送别詩不是送友人遠征,而是遠在他鄉赴任的詩人,送同鄉返回故裡。詩題寫明了送行的地點和人物,芙蓉樓在今天的江蘇鎮江,辛漸是王昌齡的好友兼同鄉。王昌齡,大家都知道,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擅長邊塞詩和送别詩。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甯(今南京市)上任,辛漸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于是詩人在芙蓉樓這個地方為友人送行。
前兩句的“寒雨”“連江”“夜”“平明”和“孤”,字字句句都透露出離别的寒冷凄涼。“平明”說明送客的時間是早晨,但是雨卻是從頭一天的晚上就開始下起來,連綿不絕的雨籠罩了天地,也似詩人惆怅的心情;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比喻了自己送客後的倍感孤獨。
後兩句其實是一句囑托,因為辛漸是同鄉,返鄉後一定會有親友詢問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中說,如果家鄉的親友問到我,你就說,我像那晶瑩剔透的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冰心和玉壺,都是清潔冰冷堅硬的,寓意人的品德美好,也表明了詩人不因貶谪而改變的高潔情操。這一句寫得擲地有聲,有昂揚,也有委婉的不甘。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代表作,因為詩人當時正在西北戍邊,意欲設宴送使丞回京,所以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很多邊塞獨有的景色和意象,比如八月飛雪、胡琴琵琶等,也算是送别詩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首。當然,惆怅之情是送别詩必不可少的情緒,因此這首詩除了描寫奇特的風景、戍邊将士壯志昂揚的生活,也流露出了身在遠方無法回鄉的失落之情。
全詩頭四句描寫的是清早起來就看到八月飛雪的奇景後的詫異。積雪壓滿枝,仿佛一夜盛開的梨花,這是在故鄉看不到的景象。“即”、“忽如”等詞,準确形象地表現了一早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詫。
接下來四句寫雪後的嚴寒,視線從帳外轉入帳内:飛雪進入珠簾打濕了軍帳,天氣寒冷難以入睡,穿衣、拉弓都變得異常困難。
後續四句描繪了雪景的雄偉和餞别宴會的盛況。“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冰天雪地裡肅殺的景象;"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表現出送别的熱烈與隆重,窗外天寒地凍,帳内熱鬧非凡,一冷一熱對比鮮明。主帥中軍帳内的送行宴席正在舉行,各種樂器齊鳴,場面極其熱烈。
最後六句寫傍晚送别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暮色中客人迎着飛雪步出帳幕,紅旗被寒風凍結在空中。“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依然堅持相送,送完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着雪地上的馬蹄印,思懷之情立刻油然而生,詩人的留戀與惆怅不言自明。
最後兩句的空落寂寞,和前面描寫大雪紛飛和熱鬧宴客的場景,形成鮮明對照,動靜結合,如此結尾意味深長。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送沈子福之江東(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山中送别(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詩佛王維的山水詩寫得超然物外,會讓人以為,王維對人世間的事情特别淡然。殊不知他寫了不少送别詩,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王維注重人情世故的入世一面。王維的送别詩大部分是寫給同僚或朋友的,當山水與情誼相遇,王維的送别詩便顯得别具一格。
比如這首《送元二使安西》言簡意深,被譜曲并傳唱了千年。直到今天,人們還會被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情厚誼所打動。前兩句寫渭城驿館風景,交待送别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需要說明的是,渭城在距離長安城大概需要一天路程的地方,詩人送别友人居然送出去一天的路程,其情感不可謂不深;這一天的天氣和寫景,也是氛圍拉滿:早晨下起了小雨,打濕了路面,像不像詩人潮濕的心境?客舍外的柳色青青,哪裡是寫美景,分明是寫滿了留戀?後二句轉入傷别,卻全文沒有一句别離,隻是舉杯勸酒,一切盡在不言中。全詩情景交融,韻味深永,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才成為流傳千古的名曲。
再比如意不在惜别而在勸勉的《送梓州李使君》,更是送别詩中與衆不同的一首。
開頭四句,“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寫得極有氣勢。李使君欲前往的地方“梓州”在今天的四川,于是詩人的頭四句就着力描繪了四川的山林奇勝——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耳邊響徹杜鵑的啼聲。一夜雨後,山間飛瀑遠遠望去好像挂在樹梢。山勢的高峻和山泉的秀美,躍然紙上。
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則轉而寫人,“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漢女”、“巴人”、“橦布”、“芋田”滿滿都是蜀地的特點,異鄉氣息撲面而來。“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造福一方,王維在此提及,為的是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先賢。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時,委婉而得體。詩中所表現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成為唐代送别詩中的佳篇。
關于送别,王維還留下許多脍炙人口的詩句,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等等,都是寓情于景的傳世佳句。
賦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謝亭送别(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别董大(高适)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關于送别詩,可寫的内容還有很多,例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就是考試時的命題作文,可見“送别詩”在唐朝時候有多流行,連高考作文都會出同款命題。
還比如,詩歌中凝結出大量的送别象征物,例如謝亭。李白有一首《謝公亭》“謝亭離别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說的就是人們已經把宣城外的這座亭子,當成了送别的代名詞。
再比如用對比的手法來寫景和寫情,在《謝亭送别》中,前兩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有多明亮歡快,後兩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就有多陰郁低沉。《别董大》中,前兩句“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有多苦澀困頓,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有多振奮昂揚。
在送别詩中,詩人的心情有時候會心随境變,有時候也會境随心轉。在唐贈别詩篇中,固然有不少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悲歌、意氣風發的送别詩作。
送别詩歌千千阙,你最喜歡哪個範兒?希望即将離開校園奔赴山河的學子們,能夠找到最能表達自己心情的那一首。
(注: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