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一直以來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王朝在強盛時期經略北方的重要據點。
幽雲十六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北宋的葉隆禮在《契丹國志》中說道"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北面門戶,也是農耕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由于特
殊的地理位置,千百年來關于幽雲十六州的争奪戰持續不斷,尤其在宋代,關于燕雲地區的争奪戰幾乎貫穿了北宋和遼金戰争的全過程,幽州的失守,更是導緻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
曆史上的燕(幽)雲十六州,又稱為"山前代北十六州",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包括天津市、北京市的大部分地區,通常認為是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太行山以東"幽、薊、瀛、莫、涿、檀、順"的山前七州,以及太行山以西"新、妫、儒、武、雲、應、寰、朔、蔚"的山後九州。
幽雲十六州的總面積約為十二萬平方公裡,東西面積約六百公裡,南北約兩百公裡,它的北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帶,位于平坦的華北大平原北端,西部在今天的山西北部一帶,多屬山地,地形複雜,由此形成了一道地勢狹長險峻的軍事防線。
幽雲十六州的北部扼守着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一線,兩座山脈猶如相連的兩座城牆屹立于華北平原北部,地勢險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軍事防線,這在生産力低下,軍事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無疑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侵襲的一大天險。
幽雲十六州的中部則為奔流的桑幹河、拒馬河兩條河流,均屬于大型水系,在古代,江河沼澤都是天然的防禦體系,還可以利用河流,運送軍事戰略物資,燕雲地區橫貫交錯的河流體系,形成了防禦北方鐵騎南下的第二道天然防線。
除了這兩道天然防線,燕雲地區還構築了人工防線,即長城和五關,長城是從秦代就開始營建的防禦工程,起着重要的防禦作用,而"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和渝關"的"五關",地形險要,"幽平之間,以五關為形勝",也有着重要的防禦作用。得天獨厚的天險,加上人工防線,共同構築了燕雲地區嚴密的防禦體系。
所以燕雲地區的防線一旦失守,北方鐵騎便可長驅直入,特别對于建都開封的北宋,防線一旦失守,将無險可據,因此說"自燕、雲諸州言,則日山前、後,實今古之大防。自晉失十六州,為中原之禍者數百年"。幽雲十六州的"割棄",實在是中原王朝的創傷。
幽雲十六州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防線,還有着巨大的經濟價值,因此歸屬權對于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都至關重要。
幽雲十六州位于北緯39°~41°之間,氣候溫和,降水充足,适合農業發展,自古以來就是物産豐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之地,在我國北方有着重要的經濟地位。
随着幽雲地區的割讓,對契丹王朝的生産和生活方式也帶了巨大改變,農業經濟逐漸取代遊牧經濟,成為其主要的經濟形式,幽雲地區也是契丹王朝主要的賦稅來源地和兵源地。幽雲地區對于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性,元朝的開國功臣木華黎在建議忽必烈定都之時曾說:"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跸之所,非燕不可。"
正因為幽雲十六州戰略位置和經濟地位的重要性,北宋王朝從未停止過對燕雲地區的收複行動,無論是在強盛的太宗時期,還是衰弱的徽欽時期,甚至是在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的和平時期,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以緻采取了遼金滅遼的政策,最終一敗塗地。
幽雲十六州的收複問題也一直是大宋王朝的一塊心病,自從被割棄後,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其賴以憑借的戰略防線,導緻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長驅直入,由此也促進了中國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此後四百多年,每個中原王朝都力圖收複幽雲十六州。但直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大将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才将幽雲十六州重新收回漢人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