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老媽,給我手表解禁吧!”
“老媽,我就聊一會,保證不發表情包刷屏。”
“老媽,他們爸媽都讓用,就你不肯!”
“老媽,你都不讓我和同學交流!我以後會社恐的。”
最近,杭州城媽經常收到五年級兒子小城的種種請求。兒子的目的隻有一個:電話手表解禁,他想在朋友群裡聊天。
“不行。有事你直接給他們打電話,别在群裡閑聊。”可不管小城怎麼軟磨硬泡,城媽都死死“屏牢”,堅決不心軟。
因為對城媽來說,兒子的這個聊天群簡直就是潘多拉的魔盒。
來源:視覺中國
鬥表情包,連作業也忘記寫
城媽下的禁令,是半個月前開始的。
小城有個電話手表,加了五六位同學。“平時學校規定不能戴電話手表,開學前有位同學生日會,互相加了好友。”城媽回憶,“當時,兒子随口說了一句,同學建了個群。我一開始也沒在意。某個周六,我發現他什麼作業都沒做,一個人對着電話手表傻笑。”城媽一看就炸了,原來兒子在和同學互發表情包,發了整整一上午!
“浪費了三個多小時!有個同學還在聊遊戲,太可怕了。真的一刻都不能松,周末也全天24小時禁用!”
家有六年級娃的許媽最近也為兒子的聊天群抓狂。
“他有一個釘釘群,用的是我的釘釘号,所以我偶爾會瞄兩眼。”許媽說,這個釘釘群是兒子的小組群,平時會一起完成小組活動、分組項目式學習等等。
“小朋友們顯然不會乖乖聊學習的事。”許媽發現,幾個孩子聊天的内容經常很無聊,最喜歡鬥表情包。“那些看着很傻的表情,不知道為啥他們覺得好玩,就一直發!”
有一點讓許媽很介意,群裡有兩個男孩經常“爆粗口”。“最近兒子經常會說‘靠’‘Fxxx’等,我覺得和這個聊天群有很大的關系!”
該怎麼辦?許媽很苦惱。
“娃爹說直接禁了,我覺得不是‘治本’的辦法,而且兒子處于青春期前期了,也不能硬來。而且最害怕禁了後,親子關系跌至冰點,以後想要溝通就更難了。”
忙着搶紅包,驚呆老師
林媽則被11歲的女兒熟練地運用網絡語言“驚”到了。
“‘吃藕(醜)’‘康康(看看)’等用的那個熟練啊,而且還會在群裡讨論,哪位媽媽戴了什麼牌子的項鍊、戒指。這種聊天簡直就是浪費生命,心都野了!而且這個年齡半懂不懂的,很怕這種沒有任何約束的聊天群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
現在,不少小學生都有“小群”。有不少家長表示,他們最擔心的是群裡沒有家長和老師在,有時候還經常聊亂七八糟的話題,甚至有髒話出現。
還有班主任曾在教室裡意外撞見小朋友們在“小群”聊天。
這位老師說,幾年前,學校對電話手表的使用尚未有特别規定時,有一次午休,她進班,發現出奇地安靜,很多小朋友都低着頭在看什麼。
她悄悄走進,大吃一驚:“有位小朋友在電話手表聊天群裡發了一個紅包,這些孩子正在埋頭搶紅包!”
孩子的聊天群,到底要不要禁?
杭州市天長小學的丁琳老師表示,遇到這種情況,簡單制止效果不好,而要用巧妙的方式去做引導、疏導。“孩子在四年級之後,對外界社會的接觸更廣泛,他們接觸到的龐雜的信息中,有正向的,也有負面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如何去面對、判斷。”她建議家長可以“雙管齊下”。
一方面,家長可以找班主任聊一聊顧慮,老師在學校可以采用一些“不露痕迹”的方式來引導,如組織一場相關的辯論賽,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班隊活動、班級午間談話等,讓孩子們在情境中體驗、感受。“孩子要心服口服,自己想明白,達成認同,才有效果。”
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家長要盡早和孩子在網絡使用上有比較詳細的約定,明确使用規則,讓孩子了解界限,守好底線。另外,孩子們成長有交流的需要,是很正常的,也需要家長支持和理解,丁老師建議,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少用網絡交流的方式,多采用在校當面溝通,鼓勵孩子根據事件的輕重緩急,通過電話、書信等,選擇合适的方式交流。
在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學生成長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慧看來,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天性,還應該包括尊重學生的隐私,尊重學生的成長的規律。
“無論是在真實世界,還是在虛拟時空,學生希望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環境,不希望被成人打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實不要說是孩子,即使是成人,也會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可以無拘無束說說話、吐吐槽的地方。”周老師表示,作為家長,作為老師,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并盡力呵護孩子們的這一方天地,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沒有必要誠惶誠恐。
“即使孩子們在其中交流的方式比較離譜,讨論的話題比較暧昧,說話的尺度比較過分,家長和老師也要心平氣和,不需要焦慮,更不要輕易地去批評和教育。如果老師簡單地介入到學生群的管理,把學生在群裡說的話拿到現實環境來批評,甚至粗暴地解散這個群,勢必會讓學生害怕和反感。再退一步說,如果學生真的解散了這個群,那麼,他們完全可以再重新建第二個,第三個……他們可能會隐藏得更小心,聊的内容可能也會更過分。”
面對這種情況時,該怎麼辦?
周老師建議家長和老師把握三個原則:
第一,尊重而不放縱。尊重孩子們的隐私,相信他們能夠很好地處理現實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不要總是試圖控制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可能永遠是在真空環境中,現實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和光怪陸離的事,網絡上也有,一味地保護孩子隻會是一廂情願,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最有效的方式。
當然,尊重不等于放縱,無論是對于孩子上網的時間也好,是對于使用手機的規定和限制也好,如果發現有問題了,老師和家長都要及時地去教育和引導,悶起頭來當鴕鳥,明明知道卻當作不知道,這個絕不是尊重。
第二,到位而不越位。對于學生在虛拟時空不恰當的言行,教師有教育的責任,也要懂得教育的藝術。要讓學生明白教師的批評是針對自己違反了網絡文明,而不要讓學生以為是老師對自己網絡隐私的侵犯,否則,就是“越位”。這個“度”很難把控,但又必須準确把控。
比如讓學生管理員承擔維護網絡文明的責任,比如讓有責任心、有正義感的學生把不良信息及時告訴老師,這些讓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方式,比教師直接幹預要溫和很多,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因此造成這些孩子被孤立,我們培養的不是“告密者”。
第三,合作而不對抗。教師與家長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在教育合力的保障下對學生的網絡管理、手機管理實施全面引導,利用二者優勢達到互補目的。
同時,教師與學生也要合作。學生是教師教育的對象,也是教師合作的對象。教師可以和學生幹部合作,讓學生幹部承擔起班級群管理的責任,也可以和群裡的積極分子合作,讓這些群裡的意見領袖發揮起正确的輿論引導作用,還可以和那些有過不文明言行的學生合作,讓那些孩子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網絡文化的創造者,也是網絡文明的享有者。要“像愛護綠水青山一樣愛護網絡生态,像淨化空氣環境一樣淨化網絡生态,合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你家孩子會拉“小群”聊天嗎?
對此,你怎麼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