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焦距計算的誤區:焦距轉換系數!
等效焦距計算公式就是用「物理焦距」×「焦距轉換系數」,而「焦距轉換系數」=「35mm膠片成像面尺寸(43.3mm)」/「CMOS尺寸」。
那麼我們隻要知道「CMOS尺寸」即可,但業内并不用具體長度标注「CMOS尺寸」,往往是1/1.xx英寸、1/2.xx英寸之流。
1英寸=25.4mm,那代進去算,也不對,在「CMOS尺寸」的讨論裡,1英寸=16mm,曆史遺留問題,詳見圖解。
但在我計算Mi10U超廣角焦距(CMOS:OV48C)的時候,發現數值還不對,再一查,才知道各家現在并不是把“1英寸=16mm”奉為圭臬,而是以“1/2.0英寸”為分界線。CMOS>1/2英寸,1英寸=16mm;CMOS<1/.2英寸,1英寸=18mm。
所以等效焦距計算公式其實是「物理焦距」×「43.3mm」÷(16/18mm×「CMOS尺寸」)。
但是!以「物理焦距」=6.78mm的Mi10U主攝OV48C為例:「等效焦距」=43.3÷16÷1/1.32×6.78≈24.2mm,官網沒标注焦距,而網絡宣傳則是25mm,不知道誤差在哪
用「物理焦距」=22mm的Mi10U長焦IMX586算一下:「等效焦距」=43.3÷16÷1/2×22=119mm,好吧,為了好聽叫120mm也能理解,畢竟誰會和我一樣深究這麼細呢
再以「物理焦距」=1.95mm的Mi10U超廣角IMX350為例:「等效焦距」=1.95×45÷18÷1/2.8≈13.1mm,這與官網标注的12mm就有點差距了。
以上三個計算結果,都與宣傳值有些許差距,但我不清楚差距在哪
也不是沒想過直接對比CMOS具體尺寸以避免“各CMOS的一英寸标準并不都是标準的16mm or 18mm”這種情況。比如OV48C尺寸就是12.12mm,「焦距轉換系數」則是3.57,帶入計算得到的「等效焦距」還是24.2mm。
要說以前不清楚“1英寸=16mm or 18mm”造成誤差,我還能理解。但現在我分析這麼透徹,還是有誤差,實在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實際焦距和宣傳的焦距,不一緻是肯定的,基本都是四舍五入,相機鏡頭多多少少都虛标,長焦往窄視角四舍五入,廣角往寬視角四舍五入。最簡單粗暴的就是直接拍一張找然後原位置直接測視角,測出來多少對應就是實際焦距 。
為什麼計算等效焦距,這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通常情況下以焦距代指視角,因為成像傳感器尺寸不一樣,不同畫幅的相機使用相同焦距的鏡頭,拍出來照片視角不一緻,這個時候,會用能拍出一緻視角的全畫幅相機鏡頭的焦距,作為等效焦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