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類
1.“古人雲:安其學而親其師”,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指導者和成長的引路人。“很多成年人回憶青春往事,常常把與老師共處的校園生活看成一生中一段美好在經曆。
【解讀】《學記》原文:“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大意是說:因為這樣,所以能“安其學、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今後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其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類數千年文明在延續,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來傳承。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
老師不隻是簡單的教書匠,除了講授知識,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教授主動學習,解答學生疑問,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會學習、會思考、會做人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3.古人雲:“教學相長”。教與學是師生相互陪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在過程。一方面,我們在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另一方面,我們與老師交流互動,也可以促進老師更好地“教”。
【解讀】【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教别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4.“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出處:明·朱柏廬《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訓》
譯文: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裡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5.“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欤!”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論語·學而》中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欤!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在法律義務。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解讀】孝弟:孝,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同“悌”(音tì),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