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極其古老的經典,相傳始于盤古開天辟地後的第一代君主天皇氏。包括《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部分。其中《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
所以,《周易》與《易經》間屬于從屬關系,但由于另外兩部已經失傳,故現在通常所說的《周易》和《易經》是一碼事。
周易
《周易》分為《經》和《傳》兩部分,《經》成書于周代,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蔔之用。
《傳》即《易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錢穆、顧颉剛等學者均反對這一說法,認為《易傳》中的内容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上古社會由于生産力低下,科學落後,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先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基于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周易》便是因此産生的。
漢代,《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曆經七千多年的曆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産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作品,相傳是老子過函谷關時所作。又稱《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即《道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在《道德經》中“道”是渾全之樸,“衆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内涵于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而“道法自然”,則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
《道德經》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對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與《易經》
陳鼓應先生:“老子由萬事萬物的對反現象尋找出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從而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性的辯證法——它發端于《易經》而體系的建立則完成于《老子》。”
老子将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在易經卦象的基礎上,老子在《道德經》中揭示了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規律。易經中通過爻辭、爻象體現出的道理,在《道德經》中,已經變成了對于道德、倫理、政治、養生、軍事等等方面的闡述。
下載“學國學網”APP,盡享更多優質好課!學國學網,專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