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回複正确方法?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一位不常聯系的好友,突然發來單獨一條「在嗎」,心裡不禁一咯噔,腦補出接下來可能進行的一場尬聊,心照不宣地等着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情之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微信回複正确方法?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一位不常聯系的好友,突然發來單獨一條「在嗎」,心裡不禁一咯噔,腦補出接下來可能進行的一場尬聊,心照不宣地等着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情之請」……
經過一番心理建設,終于懷着英勇就義般的心态,小心謹慎地打出「在」并發送。
相信我,你不是一個人在顫抖。以下,我收集了一些被「在嗎」支配的恐懼:
最詭異的是,往往你回應了之後,對方就迷之消失了?!之後又來一次……
——@innto
根據我的經驗:在微信上獨獨問候一句「在嗎」,不是求幫忙,就是要表白。
——@CRYstal
(想問他被這樣表白過多少次得出的結論。)
恕我直言,我在不在,完全取決于「你是誰,有啥事」好嗎!
——@Leeee
在微信上和我用「在嗎」開頭的人,往往是關系不太親密的人。
——@貓樂
每次收到「在嗎」,都有一種「麻煩來了」的預感。
好久沒聯系了,抱歉之前沒有備注。」
在嗎?
我沒有錢。
能有效擊退以借錢或湊份子錢為目的發來的「在嗎」。
在嗎?
這秒鐘在,下一秒不一定。
無奈回應型
适用範圍:即使收到這樣讓你糟心的信息,仍想與之維持交際的好友。
在嗎?
在吧。
健在。
這兩種回法雖然同樣表達的是「我在」的信息,但是你語氣中的無奈和壓抑的不耐煩,還是有希望提醒對方你并不喜歡這樣的聊天開始方式。
當然,對方也很有可能并不能成功接收你語氣中的情緒。
最好的情況是發送出去的時候對方恰好也在,不然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會再次收到這樣一條消息:
還在嗎?
裝瘋賣傻型
适用範圍:隻要你開心,沒有限制範圍,但是有被當成 2B 的風險。
在嗎?
不是本人。
不如我們就互相假裝是爸爸在線好了。
在嗎?
在還是不在,這是個問題。
其實「在嗎」是個哲學問題,每次被這樣問,我都會質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
在嗎?
對不起,您的消息發送失敗。
您呼叫的用戶暫時無法接通,有事請留言。
對不起,您的消息旨意不明,已被系統自動過濾。
僞裝成系統,是我最後的保護色。
見色忘病型
适用範圍:應用範圍極窄,如果你有暧昧對象或暗戀對象,不妨一試。
在嗎?
我随時都在。
你要跟我表白嗎?
使用前務必把握好和對方關系的火候,否則有适得其反、把對方吓跑的風險。
大仙算命型
适用範圍:熟知對方套路,八成他又是想找我幹嘛了。但當下就是任性不想理他。
在嗎?
(直接不回複,此時無聲勝有聲。)
一般半個小時後,對方就會耐不住直接說事了;或者,對方也把這事兒忘了,就讓往事随風都随風……
現代人每天要處理成百上千條信息,而像「在嗎」這種零信息量的消息,很難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去處理,實質上是在提高彼此的溝通成本。在線交流能夠提高溝通效率,但是「在嗎」無疑是在拖後腿。
在聊天時,人們都習慣于通過分析對話信息把控接下來的節奏,而面對「在嗎」,生出的失控感和未知感會讓人感到焦慮。
開門見山地聊天,直接道出原委,是在給對方留有餘地,是高「聊商」的表現。
人們之所以對「在嗎」感到壓力,也許是因為,它成了一種套路的先行者,帶給了我們「聯系必有事,有事才聯系」的印象。
我們期待着「在嗎」過後,緊接着的是溫情的問候或好久不見的寒暄,而不僅是冷冰冰的索取資源。畢竟我們心中真正的朋友,并不會單方面索取,而是盡量不給對方添麻煩,共同支撐前行。
本文選自WeChat Moments(WechatMoments)
編輯 xx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