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彙
“畫江湖”系列動畫的導演曾經在一次論壇上被問及國産動畫在海外的推廣情況,他對此的回應是:“不怎麼樣,近期在國内很火的國産動畫電影票房在北美總票房其實占比很小很小,觀衆也多是華裔。”而面對“這些動畫電影都是誰譯制的,或者将由誰譯制”的問題時,參加活動的幾位導演和制片人沒一個能答得上來。确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并未得到太多關注。
在國産電影走高的當下,作品的出海都需要哪些努力?電影劇本、對白等文本的翻譯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本期,“藝見”邀請曾參與《誤殺》《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電影中譯英的資深譯者對此進行解讀。
1 是誰在做電影翻譯?
想知道每部電影都是由誰翻譯的并不容易,如果你沒有把片尾完完整整一字不漏地看完,你可能根本找不到翻譯的名字,而片尾的名字實在太多,過得又太快,就算你全看完了,也不一定能找到翻譯的名字在哪裡。去年筆者在電影院裡看過三部自己參與翻譯的電影,隻在《誤殺》上一眼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因為制片人把我們工作室的LOGO放了上去。
翻譯質量對電影的海外推廣非常重要,但翻譯卻可能是整個電影工業裡最不被重視的一環。
從2010年到現在,筆者參與過幾十部影視作品的翻譯工作,在十個想找我們翻譯的人中,有八個會被報價吓退,盡管我們的報價就是影視翻譯的“行價”,但大部分人還是會覺得太高。一個完整的電影劇本通常有3萬至5萬字,一個台詞本字數大概在9000至15000字之間,即便我們全部用英語母語翻譯來做,單個劇本加台詞本的翻譯費也不過5萬至7萬,可能還不及劇組工作人員一天的飯錢,但絕大多數客戶還是會覺得太貴了。
電視劇的翻譯更是如此。曾經有翻譯圈的朋友問過我們接不接某電視劇的台詞本翻譯。一集電視劇大概有8000字左右的台詞,但客戶預算隻有1000元,還需要翻譯在一天之内完成。
一天做8000字的中譯英是什麼概念?對于講求質量的翻譯而言,中譯英每人每天隻處理2000至3000字中文左右,即便是我們的中英雙母語翻譯,一天也隻翻譯5000字而已。對于筆譯而言,一日千元的收入是不錯,相信很多人會願意接這個活兒。但是對于客戶而言,找一個每千字報酬低于150元,一天生産8000字的翻譯,質量能好到哪兒去?
中國的翻譯費是全世界有名的低。整個中國翻譯市場的混亂和低價競争導緻人們認為電影翻譯也應當廉價——拍電影原本就是很燒錢的事情。請一個演員要多少錢,一個特效團隊要多少錢,電影的宣發要多少錢?和這些成本相比,翻譯團隊拿到的錢是最少的。
一部中國電影推向海外市場需要賣三次,第一遍賣給發行商,第二遍賣給評委會,第三遍賣給電影觀衆。相應的,電影的出海也需要三部分内容的翻譯:劇本大綱(包括劇情簡介、人物小傳)、劇本、台詞本。劇本翻譯不好首先會影響海外發行方或投資方的興趣,台詞翻譯不好非常影響海外獎項評審,外文字幕做不好又會影響海外觀衆的觀感,從而影響海外口碑的發酵。為電影選好翻譯,絕對是值得的。
2 是“信達雅”還是想當然?
怎麼給電影選翻譯?誰來評價電影翻譯的好壞?可能不少制片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請個英文好的同事來把關,找個‘信達雅’的”。
幾年前,筆者寫過一篇文章《你的“信達雅”,讓我尴尬癌都犯了》,在全網獲得了将近100萬的點擊,有人連呼過瘾,也有人從知乎追到微博來罵的。現在筆者的觀點也沒變:“信達雅”三個字正在成為外行指揮内行的“理論基礎”,或者說,理論毒瘤。不少人受“信達雅”三個字影響很深,認為中譯英也必須要講求個信達雅,即便劇本原文沒有什麼文學性,也希望譯文讀起來“高大上”“文筆優美”,或者将半文半白的中文譯成所謂的“古典英文”(英語世界中并沒有“古典英文”這個定義)。然而我們中國人畢竟不是英語母語者,很多人認為“雅”的譯文極有可能是語法和表達皆不正确的英文,甚至連時态都是錯的(英文劇本和梗概通常用一般現在時進行叙述)。
中國人必須承認,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我們對英語的“感覺”經常是錯的。因此劇組經常面臨着一個問題:他們喜歡找一些所謂“英文很好的中國同事”或者“海外華僑”來看試譯,而這些人的英文水平可能根本不足以判斷中譯英的好壞,自然也選不出什麼好翻譯。
與其找個自認為英文好的中國人來一錘定音,倒不如找個英語母語者來讀一讀譯文語法有沒有錯,内容能否看懂——反正翻譯出來最終是要給外國人看,而非英文水平參差不齊的國内受衆。
很多人認識不到的是,翻譯是一門專業技能,需要專業的訓練,并非自認為英文夠好,或者留過學、在國外工作過就可以翻譯一切,更不意味着他們能評價一切翻譯。做好翻譯需要語言天賦,需要系統學習,更需要實踐積累。即便是英語專業科班出身,又讀了翻譯碩士的,仍舊有一大半無法勝任翻譯工作,何況隻有幾年海外經驗的非語言專業留學生?如果甲方雇傭的不是這種半吊子翻譯,就不應該随便找個人來審核翻譯質量。
3 劇本翻譯,要時間還是要質量?
劇組經常在翻譯上趕時間,所以劇本翻譯也經常需要團隊合作。筆者工作室給《流浪地球》翻譯劇本第一幕的時候是2016年的夏天,筆者帶領兩位主要譯者在7天内協作翻譯了兩萬多字,這前後我們看了很多英文劇本,并向合作譯者明确了劇本翻譯的格式、時态、風格等基本要素。
《流浪地球》的制片人找了不止一個翻譯團隊,一開始就給了我們詳細的術語表,包括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比如“火石”“行星發動機”等概念)。《瘋狂的外星人》翻譯過程的前期,隻有我們一個外部的翻譯團隊,我們一直在争取時間以保證質量,但劇組的時間緊張,更希望我們在一周内翻譯完整個劇本,或者在兩三天内完成劇本的更新。
《瘋狂的外星人》是筆者經手的劇本中版本最多的,因為在我們做中英互譯的同時,制作方的中美雙方編劇也在不斷修改劇本。這個劇本我們前前後後一共翻譯了三四個月,筆者電腦裡存的相關文件有近百個,包括每一個版本的中英文劇本、每個翻譯的回稿、校對稿、意見反饋和定稿。團隊合作的優勢是速度快,弊端就是難以統一每個人的風格和質量,統稿也很花費時間。
影視翻譯最好的辦法還是一個劇本全部用一個譯者從頭翻譯到尾,這樣最有利于保持術語、風格的統一。如果是中譯英,最好能有英語母語譯者參與翻譯或者校對。大多數劇本的語言其實不難,甚至沒有太多文學性,和小說相比,描述比較簡單,對話和動作才是翻譯的重頭戲。但越是簡單、日常的語言越能考驗譯者的功力,因為翻譯時沒有新聞稿、論文、演講稿的套話可用,無法掩飾譯者英文的不地道。
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或許是電影翻譯中最大的難點。在這方面,《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翻譯還是有一些值得誇贊的巧思。例如電影中有一段江流兒和大聖的“快問快答”就很精彩。江流兒的問題很多是中國文化相關的,其中有個問題是“托塔天王有塔嗎”,大聖回答“沒有”。這段對話主要是體現小孩子的俏皮,如果直接把原文字對字地翻譯過來,沒聽說過“托塔天王”的外國觀衆就會覺得很突兀。
于是譯者在這裡将問題改成了:你的特異功能都是怎麼來的?大聖回答:我吃了很多神奇的香蕉。這種處理方式消除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也不失為一種對策。
寫劇本是創作,翻譯劇本同樣是藝術,慢工才能出細活兒,才會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傳遞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衆。
4 電影字幕為什麼老出錯?
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大部分中國電影的英文字幕都多少有些問題。
譬如《大聖歸來》中有句字幕,譯者将師傅(前文一直翻譯為Sifu)錯誤拼寫成Sigh,在畫面過得很快的情況下,這會讓觀衆突然一愣。
字幕中譯英的問題,并不都似字幕英譯漢中把He’s back(他回來了)翻譯成“他的背”(His Back)那樣低級而明顯。就像一個學過幾年中文的老外在和你說漢語,你們連蒙帶猜帶比劃也能交流,但總覺得他說得不地道。
缺少母語者參與導緻字幕翻譯不地道的同時,英文字幕出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劇組不愛給翻譯看片子。台詞本的譯文往往會被劇組做成英文字幕,但劇組為了保密需要,經常不給翻譯看片,而沒了畫面,必然會給字幕翻譯工作造成影響。
這種操作是劇組的保密需求決定的,由于影片的譯者(尤其是外籍譯者、審校)和劇組往往不同城,劇組又擔心網絡傳輸會導緻影片外流,譯者隻能通過看劇本來理解台詞。但劇本的描述并不能百分之百解答譯者的疑惑,譯者又不一定能及時和劇組溝通,如果翻譯負責人怕麻煩,沒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就有可能因為理解偏差造成翻譯錯誤。
上了中英文字幕之後,電影往往還會再做不止一次的剪輯與修改,導緻台詞本裡原本放好的譯文順序發生變化。如果不及時和翻譯溝通,全部都自行改動,就有可能造成字幕的錯譯或者錯位。然而,相比畫面穿幫,大部分國内劇組以及觀衆對英文字幕水平怎麼樣并不太在乎,如果電影在海外反響一般,外國觀衆對翻譯的反饋也不一定能傳到他們的耳中。中國電影在海外不火,其實和譯制水平也有關系。外國人看中國電影,本來就存在着文化差異與隔閡,再加上爛翻譯,就更不懂了。
好消息是,一些中國電影已經有了英語母語的譯配。
與我們合作的美國翻譯前陣子也給我看了一個他為《婚姻保衛戰》翻譯的配音字幕樣本,筆者認為這種模式就很好——有了地道的翻譯和英語母語人士配音,不用再全部依賴字幕理解對話,想必應該可以讓更多的外國觀衆走進影院,讓更多各個年齡層和不同文化水平的觀衆都能領略到中國電影的魅力。(陳萱 宋曉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