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句經典民間俗語?農村俗語:“無毒不丈夫”,上半句已被遺忘,老祖宗的處世良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180句經典民間俗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俗語:“無毒不丈夫”,上半句已被遺忘,老祖宗的處世良言
衆所周知中國的曆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這些贊美不僅是指中國的人文學術造詣很高,也是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
而俗語就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但是在幾千年的曆史變遷中,很多文化都随着戰亂漸漸失傳了或者變得與原本的意思不同了,俗語也不例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無毒不丈夫”,在今天,這幾乎是婦孺皆知的一句話,當然這也是俗語的一個很獨特的優勢了,就是無論大人小孩,無論學識是否淵博,人人都能知曉,并且意思簡單明了,朗朗上口。
顯然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簡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就是,一個人想要是想成就一番事業,最應該的做到的事就是磨練自己的品性,能夠做到心狠手辣,這才具備成為大人物的必要條件。
今天呀,小編就來跟大家掰扯掰扯這句話的“前世今生”,其實啊這句話本身不是一句俗語,而是文學界的一本造詣很高的《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這本書編撰于明代萬曆年間,書中的原句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這裡的“度”是指度量,因此意思也就非常簡單了,就是度量小的人不會是君子,沒有度量的人也不會是保家衛國的大丈夫,很明顯這句話的原意是在教導世人做人就要做有度量,懂容忍的人,這樣方可成就一番事業,闖出一片天地。
可是為什麼随着曆史的變遷演變成今天的意思呢?各位看官且别急,待小編慢慢說來,原來是不止在明代出現過這句話,元代也出現過,我們都知道元代時期戲曲很流行,而這句話就在著名的元代戲曲《西廂記》裡出現了,原句是“你不辨賢愚,無毒不丈夫。”
雖然啊,這句話中用“毒”代替了“度”,但是我們知道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因此總的意思還是不變的,當然也由于元曲的流行,這句話也就是盛極一時,但不同的是這上一句卻很少有人提起,于是“量小非君子”就漸漸被人遺忘了。
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覺得俗語還是有上下句比較合理,看起來也比較通順,所以就為這句話找了個上句,湊成“過後思君子,無毒不丈夫”這樣一句話。這個時候這句話的意思跟前面兩種意思也都不同,它代表着事情過了之後才想起來做好事兒,當好人,遇事不能果斷做選擇的人都不能算是大丈夫。
後來“毒”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意思,有狠辣無情的意思,這句話才逐漸變成今天這個意思,不過有趣的是,無論是上文中說的兩句上文中,那一句話都沒有随着這句話流傳下來,久而久之,人們也覺得這上文中的兩句話沒有一個能與之相匹配,故而幹脆就隻說這一句話。
其實在曆史的演變中,這種變化真的很常見,一是因為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簡,所以隻有最精辟、最核心的内容能流傳下來。
還有就是我們的中國的漢字并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多,含義這麼複雜,所以祖先們的行文規律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古代的文學作品,譬如《山海經》一類的,現如今很少有人能将其正确地解讀。
再者就是有很多肚裡半瓶子墨水的文人對其強加解讀,以顯示自己的文學才情,強行賣弄學問,最終導緻了很多人的誤解,也産生了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偏差。
不過對于這種現象,很多人抱有不同的态度,有人主張應該懸崖勒馬,及時改正,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種正常的現象,就按照現在的意思解釋也挺好的,不知在座的各位看官支持哪種觀點?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并不見得适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将俗語當作迷信,隻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溫端政主編《俗語大詞典》
祝:點贊評論的您全家幸福安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