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論述文閱讀應該怎麼解

高考語文論述文閱讀應該怎麼解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4 03:38:34

高考語文論述文閱讀應該怎麼解?論文類文本閱讀的取材多來自于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文章,有的甚至來自科學研究前沿,許多同學讀起來會處于“隻見字詞,不見句子”或者“每個字都認識,都連在一起就看不懂”的尴尬處境但因為題型設置得相對簡單,多為選擇題,隻考學生的“對信息的提煉、篩選、鑒别”的能力,所以通過勤加練習,同學們一般還是可以“快、準、狠”地選出答案,做到基本不丢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高考語文論述文閱讀應該怎麼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語文論述文閱讀應該怎麼解(手把手教你新高考語文閱讀中的)1

高考語文論述文閱讀應該怎麼解

(一)題型的出現背景

論文類文本閱讀的取材多來自于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文章,有的甚至來自科學研究前沿,許多同學讀起來會處于“隻見字詞,不見句子”或者“每個字都認識,都連在一起就看不懂”的尴尬處境。但因為題型設置得相對簡單,多為選擇題,隻考學生的“對信息的提煉、篩選、鑒别”的能力,所以通過勤加練習,同學們一般還是可以“快、準、狠”地選出答案,做到基本不丢分。

後來,随着試卷的難度逐漸加大。比如浙江卷的論文類文本閱讀題,從最早的4個選擇題變為2個選擇題和1個主觀題,分值從12分變成10分,難度就大了很多。近幾年在新高考卷中又出現了新題型,就是“分析文章論述結構”。如果說前幾年的主觀題隻要“找準位置、提取信息”,那麼現在就變成了“統攬全局,概括提煉”,難度的提升真的不止一點點。

但是,這是大勢所趨。2023年浙江省就将開始使用全國卷。這裡的全國卷當然是“新高考全國1卷”,因為,重在——“新高考”。

(二)題型欣賞

2021年新高考1卷第4題: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2021年新高考2卷第4題: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述結構。

2020年新高考1卷第5題: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三)例題講解:2021年新高考2卷第4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4. 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網絡空間是将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台,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

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範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範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麼樣的規範,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範,通過明确“不能做什麼”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範。

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範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诋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産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網上發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衆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餘,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餘。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被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

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網絡中能做什麼;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産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麼”,隻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

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拟世界出現道德失範行為時,要将其視為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範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範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麼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價值意識”在網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第一,它表現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如尊重知識産權;第二,重視信息内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産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遊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和事業,此外,網絡是“内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奪的對象。因此,正确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契約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産、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範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随之形成。

(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

題目分析:

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答題思路11.先抓住語言标志,辨識議論文的結構方式,即看一下全文或段落,是總分總結構、分總結構或總分結構。一般情況下層進式、并列式、正反對比式都可以大緻概括在“分”裡面。2.按照第一步分析出的結構特點,對文本或段落進行劃分。3.歸納出段落或層次的段意(層意)及論述要點。4.有條理的論述論證思路。論述時使用一些加強層次感的詞語,如首先、其次、接着、最後等,把第三步歸納出的段意、層意或論述要點串聯起來。最後加一句總述:“文本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參考解題思路2

一、引材料,得出觀點。

二、分析論證結構:

總分式

層進式

并列式(首先、其次、再次;其一,其二;一方面,另一方面)

正反對比論證式

三、論證方法:

引證法、例證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

附答案:

4. 文本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

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應的網絡規則的必要性;然後亮出觀點,引導青年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範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接着從“底線意識”的角度論述“五不”的内容;

再從“基準意識”的角度論述“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的具體内容。

全文結構清晰,論證嚴密。

(四)附課後練習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1卷第4題,大家可以把閱讀題複制、打印出來直接讓孩子做,做完再參考答案。這題難度頗大。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

據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後他們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裡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

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裡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現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現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

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隻表現一種輕微的歎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麼雕像的作者不表現詩人所描寫的号啕呢?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産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醜狀。在表現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着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着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全體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

換句話說,畫隻宜于描寫靜物,詩隻宜于叙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隻需用寥寥數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詩隻宜叙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後相承續,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着就跑了”,用語言來叙述這事,多麼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

但是談到這裡,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叙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麼?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隻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也隻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

換句話說,圖畫叙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暗示空間中的綿延。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

《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别,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态,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這裡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隻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觀。我聯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止能畫一聲”五字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一首唐詩。徐凝《觀釣台畫圖》:“一水寂寥青霭合,兩崖崔崒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畫家挖空心思,終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四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隻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隻表達空間裡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後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三聲”難。

(摘編自錢锺書讀《拉奧孔》)

4.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答案:4. ①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

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後,以劄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讨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