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助推我國現代化建設?為科技發展和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環球熱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科技創新助推我國現代化建設?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為科技發展和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林子涵
“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中國深度參與近60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參與度不斷提升;中國分三批啟動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培訓超過1.5萬名國外科技人員,資助專家近2000人次;2021年中外合著科技論文數量已達18.3萬篇,合作夥伴涉及169個國家”……日前,中國科技部公布一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在加強政府間科技交流、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方面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當今中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顯著變化。專家指出,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促進科技成果為更多人所及所享,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中國方案”,以開放态度推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為增進全人類共同福祉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從“跟跑”到“并跑”“領跑”
位于塔吉克斯坦的薩雷茲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堰塞湖。由于地處地震活躍地帶,科學家預測,該地一旦發生地震,薩雷茲湖大壩将有崩潰決堤的危險,湧出的湖水将危及中亞廣大地區。
不久前,首個基于北鬥技術的變形監測系統在薩雷茲湖大壩開通運行。該系統由中塔雙方合作建成,實現了對大壩的實時毫米級變形監測,為大壩安全和當地人民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北鬥技術走向世界,是中國加強科技領域合作的一個縮影。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與國際災害管理機制對接,為40多個國家提供空間技術等應急保障服務,幫助當地應對強降雨、熱帶氣旋、洪澇等自然災害;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和裝備走出國門,中歐班列、中老鐵路、雅萬高鐵、蒙内鐵路拉動沿線經貿增長;中國菌草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有力促進當地減貧、就業……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中國在許多前沿科技領域已逐漸從過去的‘跟跑’轉變為‘并跑’甚至是‘領跑’。而且,中國積極與世界共享科技發展成就,尤其重視将科技創新成果運用于解決氣候變化、能源、環境、農業、健康等關乎全人類福祉的領域,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清華大學科技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國科技部數據顯示,自2017年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中國分三批啟動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支持3500餘人次的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為期半年以上科研工作,培訓超過1.5萬名國外科技人員,資助專家近2000人次。同時,中國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等建設了8個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并在聯合國南南框架下建立“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帶一路”技術轉移網絡。
“中國與非洲、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拉美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中東歐國家等建立了七大科技夥伴計劃,通過共建國家聯合實驗室、建設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實施國際科技特派員等,與發展中國家共同推動科技進步,為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供支持。”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随着雲計算、5G、大數據等技術的普及應用,數字經濟成為中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内容。
“中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帶動數字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發展中國家。從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到物聯網、移動金融等新技術應用,中國密切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助力當地數字化轉型。此外,中國企業也是推動中國技術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葛天任向本報記者表示。
“強大的中國對每個人都有益處。”肯尼亞主流廣播電台Capital FM報道稱,中國不斷征服科技前沿、推動經濟發展。創新技術不僅會在中國使用,還會在有中國項目的國家和地區落地。
“中國聲音”愈加響亮
在全球科技治理平台上,“中國聲音”愈加響亮。
11月16日,中國裁軍大使李松率團出席在瑞士日内瓦舉行的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2022年締約國大會,并向大會提交了《中國關于加強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立場文件》。立場文件就人工智能生命周期監管、研發及使用等問題提出一系列中國主張,為推動形成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方案進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來,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利用多邊舞台,參與全球科技規則制定、議程設置、統籌協調、治理改革,已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裡射電望遠鏡等近60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參與程度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在二十國集團(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上合組織科技部長會晤、金磚國家科技創新部長級會議、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等多邊機制中,中國主動提出創新議題、發出合作倡議。
丁明磊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健康、氣候變化、傳染病防治、互聯網治理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不僅讓中國擁有越來越廣泛的“科技朋友圈”,也有力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中國從全球科技創新的參與者、跟随者向貢獻者、引領者轉變。“中國深度參與多邊科技治理機制,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丁明磊說。
日前,國際标準制定機構IEEE标準協會正式通過了“可信密态計算”國際标準的立項。該項目由多家中國單位共同參與,為平衡大數據應用和公民隐私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機制。
“中國科技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們已經具備探索和構建科技發展的倫理準則與治理體系的條件和能力,能夠更積極地為全球提供科技治理的‘中國方案’,在世界科技競争中争取規則制定。為此,中國做好了組織制度和人才方面的充分準備。”朱旭峰說。
2019年,中國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并先後成立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醫學三個分委員會,加快中國科技治理與全球科技治理接軌,為中國參與世界科技治理的規則制定提供了重要話語權基礎。與此同時,中國支持中國科技工作者、科技組織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組織事務,支持推介中國科學家擔任重要國際組織領導職務,支持在中國境内設立國際科技組織。迄今,中國已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專家學者人數超過1200人。
朱旭峰表示,中國重視發揮知名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着力塑造“中國科學共同體”的品牌效應。中國還在加速開展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培養能夠連接科技知識、行業研發和市場動态的複合型人才,培養了解科學技術的監管者和熟悉公共治理的科學家,不斷滿足前沿技術發展和治理的需要,充分回應科技發展中的倫理争議和國際争端。
“中國科技工作界和科技工作者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新興科技領域積極發聲,提出建設性意見,在科技治理規則盲區參與建設新規則,在前沿技術領域和行業标準制定上發揮關鍵作用。”朱旭峰說。
以開放姿态堅持創新合作
面對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一貫重視同各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與世界共享發展紅利。
國際知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今年發布的自然指數顯示,2015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高質量科研産出的貢獻率增幅高達81%,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其中,中國清潔和可負擔能源領域研究産出位居全球第一。此外,中國同世界積極開展科研合作,其中,中美科研合作保持韌性,科研合作程度最高。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中國仍面臨‘卡脖子’困境。因此,有必要積極融入國際合作,學習借鑒國際科技創新經驗,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同時,中國新發展也給世界帶來新機遇,為全球經濟複蘇注入新動力。開放合作仍是曆史潮流。”葛天任說。
面對國際上鼓吹科技霸權和“脫鈎斷鍊”的聲音,中國以實際行動證明了開放合作的态度。
多年來,中國持續推動對外科技合作交流,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積極支持外籍專家牽頭參與中國科技計劃。自2015年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以來,已吸引一大批外籍科學家擔任項目或者課題負責人。同時,中國陸續探索出相關政策,為外國人才出入境、就業居留提供便利。
11月28日舉行的神舟十五号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按計劃實施。對于其他國家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中國也一直持歡迎态度。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說,中國開放空間站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
葛天任表示,中國始終以開放的姿态同各國加強科技務實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是中國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為全球科技治理提出的解決方案。
“開放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生産力發展的必然邏輯。在世界經濟經曆深刻調整變革之時,隻有開放才能使不同國家相互受益、共同繁榮、持久發展。作為國際社會積極、向上、建設性力量,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促進和平發展,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以科技創新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處于動蕩變革期的國際關系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丁明磊說。(人民日報海外版)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