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mù lǎo)族,民族語言為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貴州省麻江、凱裡、黃平、都勻、福泉等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仫佬族總人口有207352人。
仫佬族是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可能源于“柳江人”。遠在兩三千年前,仫佬族的祖先為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生活在我國嶺南的廣闊土地上。
曆史上,在仫佬族地區,民間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道教和佛教也有較深的影響。仫佬族人建造了不少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
仫佬族農業生産經過長期發展已達到一定水平,但由于田地較少,因而采集藥材、飼養家畜和兼營打鐵、制缸瓦、紡織等副業生産有一定的發展。
仫佬族主食大米、玉米和薯類,喜愛酸辣,家家腌有酸荞頭、酸豆角、酸芋蓬、酸刀豆、酸蒜頭等作為佐食之用。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内。住房一般是泥牆瓦頂、三間并列的平房,茅屋較少。
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過去幾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們把教青年人唱歌當作自己的義務。
仫佬族地區的手工業,大都沒有脫離農業生産。缸瓦業所制造的“沙罐”,輕巧耐用,是仫佬族地區的特産。
仫佬族有許多民間遊戲和體育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仫佬族人民的生活。如舞草龍、象步虎掌、鳳凰護蛋、搶花炮、群龍争珠等。
仫佬族有着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竈王節等。
仫佬族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如社節、花婆節、驅蟲保苗節、走坡節、依飯節等等。
仫佬族地區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結婚後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幫助生産勞動,服侍長輩,等到懷孕生孩子後才長住夫家。
從仫佬族的起源、社會組織與風俗習慣、服飾、文化等多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該民族,對于推動仫佬族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與弘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