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心态,對于一個人做事的成功與否到底重不重要呢?還是你覺得,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心态隻起到很少的作用?
不要急着回答,先來看一個故事。《聖經》中有記載:
摩西在上帝的指引下,帶領以色列民族渡過紅海,居于曠野之中。
在此期間,摩西曾派會衆12人進入一個名為迦南的地區一窺究竟。這12人在返回複命時,有10人反饋的情報非常消極,他們說:“居然在那裡的異族太強大了,簡直不可侵犯,如果我們貿然進入迦南地,一定會未戰先敗,所以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再那附近出現!”
而另外2人,迦勒和約書亞卻滿懷信心地強調:“我們窺探時途徑之地是極美之地,那裡是流着奶與蜜的沃土!”并且他們極力主張向迦南地區進軍。
結局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以色列民族最終成功地進入了上帝為他們準備的美麗土地——迦南。
故事盡管是故事,但反映出不同心态的做事方式,一種是“進取”,另一種是“逃避”。進取的心态是一種“接近挑戰的心理”,而逃避的心态則是一種“遠離挑戰的心理”。
擁有進取心态的人注重回報,他們将熱情傾注在某事而獲得的回報上,并對此狂熱不已。相反,具有逃避心态的人,則更在意失敗的可能性,擔心稍有不慎,就會遭遇失敗,因此對于這種人而言,較之回報的多少,更能影響他們的往往是失敗所帶來的挫敗感。
換言之,逃避成性的人,更注重保護自己的心理感受,從而不敢輕易挑戰困難,也從不考慮通過什麼方法去赢得成功的喜悅,然後隻能在彷徨無措的焦慮中選擇徹底地保護自己。
心态的不同,導緻我們做出的選擇也會不同。當這些選擇不斷疊加,那麼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會大相徑庭了。
但是,這隻是表面原因。
為什麼心态對于成功做事會有決定性
現在問你一個問題:華氏50度是攝氏多少度?
如果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能不能說你蠢呢?不能,畢竟你隻是缺乏相關的知識而已。
而如果你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當然會稱贊你“有學識”,但是并不會認為你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因為類似這種問題都有一個固定的答案,隻要學過相關的公式,然後套用到上面轉換,那麼任何人,包括小孩子都能夠輕易回答出這個問題。
這種有明确答案的問題,數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将其稱為“結構化問題”或“明确界定問題”。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那麼沒有明确答案,更多需要通過我們個體的認知和判斷才能做出解答的問題,則被稱為“未結構化問題”或者“尚未界定的問題”。
諸如“美國有沒有必要跟中國打貿易戰?”或者“情侶之間,談戀愛到什麼程度才适合結婚?”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明确、也不固定,在考慮這些問題時,每個人心中都會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觀點。可是由于每個人對問題的認知都不盡相同,所以在問題的答案上,都會存在不同的意見。
因此,怎麼去對待這些問題,不是靠某些公式、定律或者法則,而是靠我們的心态。
如果我們對待婚姻有一個樂觀的心态,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得到一個“當兩人對婚姻都有共識時,就可以結婚”的答案。但如果我們對婚姻存在一個恐懼的心态,那麼我們得到的答案就會截然相反,不認為有結婚的必要。
正是這種“模棱兩可”的事情,充斥在我們周遭,而這些事情都存在某種程度的不确定性,需要依靠我們的感官體驗以及自我感受進行判斷,所以心态就在其中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了。
一直努力工作,我們會不會有機會發達緻富?沒人知道,那你是用積極的心态去對待這個問題,還是用消極的心态去對待這個問題?
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的不公平,我們怎麼才能解決這些不公平?沒人确切知道,那你是積極面對這個問題,還是消極面對這個問題?
這時,對于我們做事的原動力而言,心态的作用就由此體現出來了。
不同心态對我們的影響
心态對于我們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目标,會有很大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這個故事:
在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有天中午達芬奇路過一個工地。
酷暑時節陽光正毒,師傅們正揮汗如雨地砌着磚頭。達芬奇好奇地走過去問一位師傅,能告訴我你在幹什麼嗎?這位師傅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說,你沒長眼睛啊,沒看見我在砌磚頭嗎?
達芬奇隻好去問第二位師傅。這師傅親切多了,回過頭平靜地說,我在砌一堵牆。然後繼續他的工作。
達芬奇還是不明白,就去問第三位師傅,師傅你在幹什麼啊。這位師傅從容地停下手中的活,轉過身面帶微笑的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工地,然後微微仰起頭充滿神往地說:我啊,我在建一座教堂。
很明顯,第三位師傅,由于擁有一個好的心态,所以心裡對于自己做的事情,所賦予的意義比起其他兩位師傅的也更加高遠。
而一個積極做事的人,總會從無意義的事情當中,找出有意義的地方。或者說,擁有積極的心态的人,更懂得從沒有意義的生活當中,找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很可惜,我們普通人很容易在枯燥無味的生活當中,就感染到消極的心态。如:“這麼努力幹什麼呢?我難道能夠成為馬雲嗎?”、“生活就是這麼沒意思啦,能過一天是一天!”
美國精神科醫師維克多·弗蘭克說過一句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接觸到的客觀事實一共不過是10%,剩餘的90%都是我們對那些事情的各種反應。”
正正是這些反應,造就了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命運。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構建出一個良好的心态,讓自己做事更容易成功呢?
建議一,保持以意義為中心的心态
我們面對某些事情時,通常都會有兩種選擇心态:以意義為中心和以流程為中心。什麼意思呢?
例如你即将要跟心愛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用意義為中心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你可能就會覺得“下半生會充滿幸福”,“有一個心愛的伴侶随時陪伴在左右,很快樂”。
但是,如果以流程為中心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你就會覺得“結婚之後,到底是負責洗碗呢?”、“遇到問題時,誰能夠做注意?”
我們在做一件事時,通常都是以意義為中心的心态開始,而結束于流程為中心的心态。好比你定下一個遠大的目标和志向,剛開始時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希望。但随着時間推移,你開始覺得堅持很吃力,擔心付出沒有效果,努力沒有回報等。
而這,就是從“進取心态”變成“消極心态”的過程。但如果你能夠一直保持以意義為中心的心态去做事,當你感到有點懶散、有點拖延時,回想一下你做這件事的意義,想一想未來的願景,說不定你會更加有動力堅持下去。
讓自己養成一種以意義為中心的心态,不管你做什麼,内在驅動力都會比以流程為中心的大很多。
建議二,練就接近心态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為過去未能做到的事情感到悔恨。
諸如讀書時沒有認真學習,喜歡一個女生因為懦弱而不敢追求,害怕失敗而錯過了某些機會等,這些都是對過去沒有做到的事情表示悔恨。
我們很少為自己做錯的事而感到後悔,即便是那些犯罪的人,要不是被抓,基本上很難會有後悔的感覺。但我們通常都會為那些想去做卻沒有去做,沒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悔恨。
久而久之,這種消極逃避的心态,就會不斷對我們造成打擊。
解決辦法就是,給自己練就一個“接近的心态”。所謂“接近”,不一定是要完全做到,但至少行動起來,讓自己接近想要的那個結果。
諸如你喜歡一個女生,也許擔心她不喜歡你,也許認為自己不夠魅力吸引對方,沒關系,嘗試行動起來,去接近想要的那個結果。
隻要保持這種接近的心态,那麼面對一些不确定的問題時,我們就能夠邁步行動,讓自己開始為這個結果而去做點什麼。
不管結果怎樣,我們至少将來回想起來,不會為此感到悔恨。這就是培養良好心态的前提。
建議三,用肯定性的語言去說
一個人的言語會決定一個人的心态的。因此,想要改變心态,首先就要改變語言。
其中,每當你要表達時,最好注意一下你的用詞,選擇一些具有積極性的語言去構建表達。分析一下你的語言習慣,到底有沒有經常使用一些消極的詞彙呢?
諸如“我不能”,“我不行”,“我不會”這些。一旦你形成這樣的用詞習慣,你的潛意識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對我們的思維和情緒造成擴大的影響。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在你耳邊提及這些消極語言,你是不是同樣會感到很心煩、很暴躁?這些消極的話語,可以瞬間擊毀一個人的熱情追求,而且這些消極語言塑造出來的情緒,極具傳染性。
例如我以前遇到事情都會唉聲歎氣,覺得自己倒黴啊、命苦之類的。但現在就算遇到問題,我也會說“挺好的”,“沒關系”,“還好吧”,久而久之,我的心态也慢慢豁達起來,不會再消極逃避,而是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建議四,改變周邊的事物環境會對我們的心态産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的。
如果你待在一個充滿競争的環境裡,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你也會有一種想要去競争,讓自己不落後于人的沖動。
同樣,如果你待在一個充滿消極、懈怠的環境裡,那麼你也會慢慢被塑造成一個不求上進,或者難以堅持的人。
所以,想讓自己塑造出一個更好的心态,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去改變自己身邊的事物。可以擺放一張自己榜樣的照片,或者選擇一個正式的地方工作。
當然,如果有可能,适當布置一下你的卧室,添置某些能夠激發你動力的物品,那麼你就更能夠從環境中吸取能量,讓自己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态。
建議五,反複磨煉自己心理學的諸多研究表明,成人期的成功,不管是什麼領域,都是通過“毫不中斷地努力”而形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千萬不要忽略“反複”的力量。
在認知心理學上存在一種被稱為“10年規律”的規則。即,無論處于哪一個領域,想要取得專業級的水準,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集中力以及不懈努力。
所以,我們眼中的那些能人和強人,有相當數量的人,其成功都不是源于與生俱來的天賦或者優越性,而是通過超乎我們想象的集中力和反複努力的結果。
我們培養良好的心态,就是為了這種努力而塑造最基本的條件。
心态不是單純的決定,正如通過規律性的運動去鍛煉肌肉一樣,想要讓自己獲得一種好的心态,同樣需要反複練習,才能成功。
所以,将好心态變成我們的習慣。當心态的影響力慢慢擴散開,那麼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被改變,從而獲得一個更好的人生了。
這樣,你還能說“心态不是決定命運”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