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稱“自誤”的三個人,是真心還是假意?
自誤,望文生義,就是自己傷害自己,自己耽誤自己。《水浒傳》武松打虎之前,看到縣裡的告示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夥過岡,請勿自誤。”其意很淺顯,但是一到了《紅樓夢》的解讀中,似乎再簡單的話語都有深意,都有幾種解讀方式,仿佛不說出幾種含義來,你就讀不懂《紅樓夢》。
在八十回《紅樓夢》文本中出現了兩次“自誤”,一次出于秦鐘之口,一次出于林黛玉之口,如果我們從凡例來看,恐怕賈寶玉最後也是稱自己為“自誤”的。現在我們就一一分析如下:
秦鐘: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秦鐘臨死之前唯一想見的好朋友就是寶玉,因為最想告訴他一句話,“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
秦鐘是甯國府長孫媳婦秦可卿的弟弟,在甯國府與賈寶玉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所謂志同者道合,兩個人同樣地鄙視功名利祿,高談闊論,憎惡仕途經濟。而且兩個人都以情為人生的指導思想,對于女子付出自己最赤誠的心。
秦鐘與尼姑庵的智能交好,兩個人可以說沖破了一般的世俗界限,秦鐘為了與智能的感情,受到了父親的嚴厲斥責,而不改初衷。但是秦鐘在瀕死時刻内心卻充滿了悔恨。他心中有一件事就是“記挂着智能尚無下落”。我們可以推想秦鐘的心理,如果他不是那麼離經叛道,智能還平靜地在庵堂裡生活,自己的老父親也不會氣死,自己也不會因為風波勞碌、情感折磨而病至垂危。那麼每個人都還在其原有的軌道上生活着,前進着,可是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改變了一切的軌迹,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幸福,而是帶來了更多的傷害和痛苦。那麼,是不是自己一開始就錯了呢?
因此,秦鐘希望将自己的教訓,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好朋友賈寶玉,讓他不要重蹈覆轍。秦鐘的“自誤”是真誠的情感的表達。隻是我們在旁觀者的立場,在今天的觀點看來,這是勇敢的追求自由和愛情,對舊的制度,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反抗,而感覺到他們的偉大,而歌頌他們的感情。社會制度也因為這樣的一代代猛士的勇氣和反抗精神,而一步步地趨于完善,趨于人性化。
但在彼時彼刻的秦鐘恐怕沒有這樣的覺悟,他是真的悔了,因為自己的固執讓最愛的人沒有了歸宿。
林黛玉: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隻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
林黛玉和薛寶钗,似乎是泾渭分明的兩種人,林黛玉口角鋒芒,得理不讓人,但她心腸熱,心地善良,為人坦率而真誠。薛寶钗則罕言寡語,看起來溫柔和順,但是内心卻極有城府,深谙為人處世之道。
林黛玉對于薛寶钗是很有意見的,尤其是事關寶玉的時候,更是難掩妒意。但是再一次宴飲的時候行酒令,林黛玉不小心說出了《西廂記》《牡丹亭》這些禁書裡的句子,别人并沒有在意,薛寶钗卻聽到了,她悄悄地找到黛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林黛玉感佩得五體投地,二人就此結為金蘭之好,從此情同親姐妹。
也許有人覺得寶钗太虛僞了,僞道學假君子,明明自己也讀了禁書還要冠冕堂皇地教育别人。也有人為黛玉鳴不平,認為其太單純、天真,被寶钗所蒙蔽。但事實上,如果你了解當時社會對于女子道德操守的要求,以及對于禁書的态度,就會明白林黛玉的感激是發自内心的,薛寶钗的善良也是真誠的。
薛寶钗如果真的要害黛玉,何必直言相告呢,隻要将黛玉讀禁書的事讓其他人知道,林黛玉的一生名節就徹底完了。可是薛寶钗卻非常坦誠地告訴黛玉,自己小時候也看過這樣的書,而且将自己的理解和體悟告訴黛玉,讀書是為了明理,不要讓閑書移了性情。這樣的讀書觀、價值觀,林黛玉是認可的,因此才會十分感謝寶钗。
通過這件事,黛玉也認識到了寶钗并非藏奸,而是十分坦誠的人。這樣的好朋友自己往日竟然沒有意識到,因此林黛玉此時的自悔也是真實的,一是悔誤會了寶钗的為人,二是悔因為沒有人這樣告誡過自己,讓自己在錯誤的讀書狀态下自尋煩惱,而後一點才是黛玉自悔的所在。
賈寶玉:當此時則自欲将已往所賴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纨绔之時、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負師兄規訓之德,已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
賈寶玉最終的結局是懸崖撒手,棄家為僧。但是在半世潦倒,蹉跎歲月之際,是不是回想起曾經的富貴生活也有過感慨和悔恨?如果自己讀書務實,走仕途經濟之路,是不是會有不同?
賈寶玉的真實思想狀态,我們很難揣摩,他是至死不悔還是真的悔過,也是說不清的。在寶玉挨打的時候,賈寶玉對林黛玉說,為了這些人,即使死了也心甘情願。賈寶玉也算是經曆了磨難和挫折,但他從未動搖過自己的意志,也從未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因為他還有富貴的生活可以依托,還有愛他的祖母、母親和姐妹們,他的人生還有諸多溫暖,他還有條件去放縱,去任性地堅持自己的選擇。
我們可以參照甄士隐的結局,他的女兒丢了,家破敗了,還受到了嶽父的冷眼,嘗夠了人世間的冷眼,在一系列的打擊下,選擇了出家逃避這一切。從他的經曆可以反射出賈寶玉的生命曆程。賈寶玉經曆了愛情的幻滅,經曆了姐妹流離四散,家境敗落困窘,而選擇出家為僧。雖然《紅樓夢》描寫了偉大而純粹的愛情,但是賈寶玉并不隻是為了愛情而出家的,他是經曆了一系列的挫折才選擇了出家。
當富貴如雲散,寶玉再也沒有什麼可以依持的時候,他是不是有悔,有愧?人往往在得到的時候不知道珍惜,而在失去的時候悔之晚矣。我們從這個角度看,作者說此書系自愧而成,也是順理成章的。
秦鐘、林黛玉、賈寶玉在《紅樓夢》中應該屬于一類人,他們活得真誠而勇敢,他們用自己脆弱的人生反抗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用自己的生命提出了很多尖銳的問題。我們作為讀者,一定會有一面是讓我們感動和歌頌的,相較而言,也有一面是讓我們不贊成的。但是放諸當時那個真實的人物,他們的“自誤”是不是真誠的悔過,我想是毋庸置疑的。時過境遷,我們的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很多人在我們看來是推動曆史前進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具有進步意義的,隻是我們今天看來而已,當時的他們不被認可和接受,是痛苦而迷茫的。
往期回顧:
那些年賈寶玉惹過的禍
林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商隐的詩?
“四王八公”為什麼會參加秦可卿的葬禮?
《紅樓夢》告訴我們的幾條人生經驗,太現實了
《紅樓夢》裡誰的情商最高?答案有點出乎意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