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稻谷的一生

稻谷的一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6 20:39:38

稻谷的一生?【留住鄉愁】作者:秦延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稻谷的一生?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稻谷的一生(稻谷的榮光)1

稻谷的一生

【留住鄉愁】

作者:秦延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如果說中國的文明産生于麥田,那麼水稻便是将文明推向燦爛的使者。自從它入籍浙江餘姚的河姆渡,便像這片土地上的人一樣,以堅韌的性格行走于大江南北、長城内外。

稻,在中國的曆史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久遠。商代為“稌”,周代為“稻”,意為“以抛種的方法栽培的谷物”,這也是稻區别于其他四谷的特點。當然,它還喜水而生。《史記·夏本紀》中有“禹令益予衆庶,稻可種濕”。《爾雅翼》言:“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作為人類賴以為生的主要糧食,稻的繁衍可謂持續而輝煌。《管子·地員》中記錄了10種水稻,宋代的《禾譜》對其品種及栽培技術進行了專業記載,而明代的《稻品》更是将其發揚光大。

稻離不開水,就像魚離不開河一樣。江南水鄉,氣候濕熱,土壤肥沃,兼有滲透性,讓稻子一年多熟,于是便有了“魚米之鄉”的美譽。雖然在曆史上南方曾一度被認為是蠻荒之地,但是稻的偉大,卻讓南方在三國之後成為全國糧食的主要供應地。唐代韓愈稱“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間也有“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之說,足可見稻之地位。據《天工開物》記載,明末時的全國糧食供應,稻米約占7/10。即使是今天,稻在中國的糧食供應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

稻在水中生,船在水中行。沿着江河水系,它們千裡迢迢地走進東都洛陽、西都長安,走向北宋汴梁、明清京城。不管是中國最東的城市撫遠,還是最西的烏恰,抑或最南的三亞和最北的黑河,都有稻的蹤影。頑強堅韌的性格,讓稻在不同的地域都能擇機而生,在不同的水域長出不一樣的米。在南方,它叫籼米,又叫南米、機米,體形細長,身材苗條,就像南方的人一樣清秀水靈;在北方,它叫大米,又稱粳米、硬米,體形粗短,長相圓潤,就像北方的漢子一樣憨厚壯實。

當春光暖融了大地,和着解凍的河水一并入田的,還有那隐忍一冬的稻種。在貴如油的春雨撫摸下,堅硬的種子發出生命的強音,綠遍秧田。經風沐雨,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如列隊的士兵,齊展展、直挺挺,英姿飒爽。清水洗泥,立根重生。從秧田到稻田,看似簡單的遷徙,卻是秧苗的成人禮。天光雲影的水田裡,它們站成一行行一列列,競相生長。河水隔三岔五地來訪問稻田,使得秧苗的腳踝一直隐沒于水中;夏日的暴風雨不能讓秧苗倒下,反而促使它站得更加堅定;三伏天的高溫沒有束縛住秧苗的腳步,反而讓它長得更加壯實。螢火飛舞,青蛙鼓腹,“稻花吹早香,風露千萬畝”,即使碩果累累,稻子依舊謙卑地低着頭。

雖然稻谷的孕育蛻變充滿艱辛,但詩人卻化苦為樂。範成大曰:“吉日初開種稻包,南山雷動雨連宵。”初夏的雷雨成為稻谷生命征程中的伴奏曲。“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蛙鼓蟲鳴中,撲鼻的稻花香傳遞給辛棄疾的是豐年在望。“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看着糧倉裡堆滿的稻谷,杜甫的眼裡滿是香噴噴的白米飯。

從“飯稻羹魚”到魚米之鄉,一株稻子等待了2000多年;從稻谷變成白米,一粒稻谷經過了苦夏的曆練。其實,稻子的榮光不僅在于喂養了多少鄉村和城市的人口,還在于它厚重堅韌的生命軌迹和深入骨髓的草木精神——那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新生和啟示。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9日11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