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叫《自學大全》,這本書裡邊講了一句話很有意思:隻有自己的行動取得了成果,人才會有幹勁。
一個人自學的時候,如果做出了一些成就,比如已經掙到了錢或者收獲了榮譽,那麼再做事情的時候,無論再做什麼決策,會更淡定,有點像成功者的路徑依賴。
當你不知道要不要讀書的時候,讀完不确定會有收獲,因為讀書一定會收獲一些知識,哪怕這些知識是沒用的,但一定比什麼都沒有收獲要好,愛迪生發明了燈絲,是因為他明确知道了有一千多種物質是不能做燈絲,你能說愛迪生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收獲麼?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對于那些想要成事的人來說,開始做是一件必不可少且重要的事情。
對于不擅長的事情,可以把事情一分為二,你可以一次隻做一點點,每小時重複一次,多做幾次嘗試。當你嘗試足夠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可以做到,然後就不會再怕了,這也是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轉變過程。
對于自學來說,最關鍵的就是一點:“先開始學習,然後一直不停地學習。”這點很好玩,我們就像沉浸在學習的海洋裡一樣,不能自拔。
當開始注重學習的性價比的人,一旦發現自己陷入停滞期,就會立馬抓狂,就像自己掉入了深淵裡邊,有時候我們感覺學習進步速度飛快,也可能隻是運氣好,剛好進入了我們能發揮優勢的領域,就是對這一類知識接受比較快,随便學點什麼就能夠進步很大,我們要清楚,這可能隻是運氣好而已。
這個停滞期在學術上有一個名詞叫“中級瓶頸期”,要突破也很簡單,就是繼續用原來的方法,花費同樣的時間來學習堅持下去,沒有特殊情況就不需要變動,這點很重要。
學習的時間越長,我們就越要跟我們腦海中的黑暗勢力進行鬥争,比如腦海中的懶惰、無知,學習的程度越深,對這些黑暗勢力的認知也就會越深刻,它們有的時候更像是潛意識,就像我們的情緒一樣,如果我們不能順藤摸瓜找到的源頭,就會變得更慘,再次面對同樣的事情,就會陷入同樣的危機。
《自學大全》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利用我們自己的逆反心理,把我們想做的事情完全反過來,一點不讓做,然後開始一點點做起來,然後就可以學習到一些東西。利用這種反向介入來達到自己的一些學習的目标也是挺好的,不是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