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蘆笙制作技藝
非遺文化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貴州省雷山縣、雲南省大關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2006年5月20日,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編号Ⅷ-33。
FEIYI
曆史淵源
非遺文化
《苗族簡史》記載:苗族最早的樂器是蘆笙,蘆笙曲調是苗族最早的音樂之一。
戴進權《苗族蘆笙的起源淺析》,則從苗族日常習作的曆史演變,從苗族風俗、語言、民間音樂等方面進行研究。蘆笙源于禾杆笛,後逐步演變而來。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
FEIYI
工藝特征
苗族傳統蘆笙,為六管蘆笙,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響銅簧片氣鳴發音,其音準的高低,全憑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來确定,他們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夠使所有的主奏蘆笙的音準絕對相同;每組5—7支蘆笙合奏,也符合和聲學原理。
苗族蘆笙由吹管、音鬥、笙管和簧片等各個不同的部位所組成。這些構件主要是用蘆笙竹(苗族地區的漢語方言中有的亦稱之為“苦竹”)、無結逢的杉木樹心和經過加工後的鋼片等制成。
非遺文化
FEIYI
工藝流程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有幾十道工序,制作藝人使用刮、削、通、打、錘、夾、鑽等相關工具,一般經過選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裝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藝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鳴筒和打磨簧片,全憑手感來嚴格掌握每個環節的輕重度,其中最關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縫隙的寬度和簧片的音色決定了芒筒蘆笙質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練且經驗豐富的藝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聽來保障,有人把這個特殊工藝稱之為“視聽藝術”,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蘆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
FEIYI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樂舞文化:蘆笙作為作樂樂器,最先開始賦予其奏樂功能,緻使形成獨特的樂舞文化。蘆笙舞蹈成為中國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舞蹈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祭祀文化:蘆笙在苗族祭祀活動中是一種以音代言的工具,在各種祭祀活動中,都能夠見到蘆笙,通過蘆笙營造莊重而肅穆的氛圍。除了一般的祭祀活動,苗族還在祭祖活動中也使用蘆笙,在蘆笙下跳舞,唱苗歌,表達懷念先祖的思想感情。
婚戀文化:蘆笙不僅是苗族人民的娛樂工具,同時也是男女傳達愛慕之情的紐帶。蘆笙發展到現在,婚戀文化仍在發展。當前,較為流行的是苗族青年男女通過蘆笙舉辦盛會,在盛會期間,青年男女都會盛裝出行。經過長期的發展,蘆笙的音調與所表達的語言内容融合為一體, 當吹奏出固定曲調模式時,人們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導緻在苗族形成一種奇趣的文化現象一一蘆笙“語” 。
表演文化:蘆笙作為一種集歌、舞及樂為一體的文化形态,經過長期發展,人們根據蘆笙舞曲,舉辦坡會。近幾年,政府己開始對蘆笙文化加以重視、保護及利用,通過利用蘆笙文化來舉辦民族節慶,進而提高其知名度,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END
來源:路北區文化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