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追求身體之外的一些東西,權勢名利,榮辱,都是一些功名利祿,但是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而已。
王陽明說: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複以草為善。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開館 珍貴藏品令觀者驚歎
王陽明說,天地間的花草,哪有善惡之分,很多人說花是善良的,但是有一天他用草的時候又說草是善良的,就這樣,自己對一個事情的善惡不分,搖擺不定,内心都不笃定,怎麼能公正公平的去對待人生呢?
面對着功名利祿,王陽明有一個自己的人生态度,叫做“淵默”。
淵默的理念,體現出了衆人消消,我獨默默,中心融融,自有真樂。說的是一種超然脫俗的心境,無論是對于生活,還是對于工作,都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内心,保持内心的甯靜和安定,不能為名利所觸動。
從前在戰國的時候,齊國有一個士人,齊宣王特别仰仗他的才華。就把他請進宮裡,剛進了宮之後,他還沒有到皇上面前,他就停下不走了,他想讓皇上來去迎接他。皇上就生氣的說,到底是皇上尊貴還是士人尊貴?他說:當然是我尊貴,以前,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命令,有誰能在士人墳墓50步以内砍柴,格殺勿論。
他還下了命令,有誰能看下秦皇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重要,從古至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向人請教為榮,以不向人請教為恥。
那個皇上聽到這裡就覺得理虧,就對他說:我聽了你的話,茅塞頓開,我希望你能接受我拜你為師,以後你就吃住在這裡,有酒有肉,出門有車,你的家人也有榮華富貴。那個人就說:玉産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寶貴,但是沒有了本來的面貌,我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想要功名利祿,那麼,内心世界就會破壞,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過着逍遙自在的日子,清靜無為,樂在其中。
中國國畫:山水風光畫
他說完,對皇上拜了一下就離開了,這就是在大富大貴面前,能夠淡泊名利,才能豁達的面對人生的得失。
不可有太重了,過失之心,不以寵辱,不為名利,生活中很多人就受這個事情的牽絆,太過于的貪财貪權,有的人過分的施舍,這都不是淵默最高境界。世間有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手是合攏的,就是在說世界是我的,離開世界的時候,手是平伸的,意思是告訴人們,我什麼都沒有帶走。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輕輕的來,正如我輕輕地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古代文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被世人稱道,但是他的人生觀更被世人景仰,他的一句話叫做,淡泊以明志,甯靜以緻遠,來自我鼓勵。這句話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
王陽明同樣也提倡淡泊的一種心态,淡泊名利是王家的傳家寶,在大富大貴面前,要對生活不追逐名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才能豁達的去面對人生,王陽明就提倡以内心的良知為主宰,不以那些權力為榮,坦坦蕩蕩的心裡也沒有太多的牽絆。
淡泊是能讓人幸福的一種心态,更加自由,更加年輕,不受外物羁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嚣。現在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人雖然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也,但是也從自己的内心向往這種境界,總是想着向往一種悠然淡泊的心境,在努力的追求,淡泊中的自己。
古往今來,很多人在終其一生的都在尋求一個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也算是看透了人生的一些權利,擁有一個淡泊的心态,寫了這首詩。錢鐘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于書齋,潛心鑽研,就寫了一本書,留下了曠世名篇。齊白石到晚年的時候,也謀求畫風變革,閉門施展,破壁騰飛,終成一代畫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