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8-23 16:21:25

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拜倫等作家經常在日内瓦的郊外聚會,一次偶然,有人提議每個人創作一篇恐怖故事。後來,隻有瑪麗的作品完成了,就是那本被稱為人類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的《弗蘭肯斯坦》。《弗蘭肯斯坦》成書于1818年,這本書問世之後,立刻風靡歐洲,作家瑪麗.雪萊也因此被稱為科幻小說之母。

瑪麗.雪萊通過弗蘭肯斯坦悲劇命運的思考,強調了自己的觀點,在科技面前,人應該保持理性和克制,在大自然面前,人應該保持尊重和畏懼,而不能無限制的破壞自然。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瑪麗.雪萊探讨的不僅是人對科技的依賴和濫用,更重要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探尋。

如果說早期的科幻小說給日後的科幻電影奠定了基礎,那麼,這本《弗蘭肯斯坦》不僅奠定了科幻小說的模式,也奠定了科幻電影最基本的叙事模式。在後來的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幾乎都可以看見相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地球停轉之日》。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從地球停轉之日看科幻電影中的宗教影射)1

1951年,美國導演拍攝了一部名叫《地球停轉之日》,這部電影借助外星人克拉圖表達了導演對于政治、科技、以及人類命運的看法。關于電影的結尾,褒貶不一。對科幻迷來說,《地球停轉之日》的結尾削弱了電影本身的意義,沒有凸顯出電影中外星人克拉圖所見所聞的意義和價值。也有影迷表示,《地球停轉之日》的結尾正是對人類的警告,是對主題的升華。

《地球停轉之日》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為什麼今天談論起這部電影的時候,影迷仍然樂此不疲?

外星人克拉圖乘坐飛船來到華盛頓,呼籲人類禁止核試驗。但驕傲自負的地球人并未聽其勸阻,反而對他開槍,并将受傷的克拉圖抓了起來。克拉圖想盡一切辦法從監獄裡逃了出來,然後以卡朋特先生的身份隐藏了起來。但由于房東朋友的告密,克拉圖被軍方射殺。此時,克拉圖乘坐的飛船中的機器人讓克拉圖再次複活。

複活之後的克拉圖為了讓人類醒悟,他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地球上所有的電器都陷入癱瘓。雖然隻癱瘓了短短的一個小時,但這一個小時卻包含了克拉圖對人類命運的預言和警告。最後,克拉圖乘坐自己的飛船離開了星球。

單從劇情上來看,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科幻故事。但如果對克拉圖這個科幻人物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克拉圖從降臨到受難,然後是複活、升天,這樣的命運圖景顯然和耶稣.基督是相似的。而克拉圖身上具備的理性、睿智、寬容、獻身等也和耶稣.基督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如出一轍。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圖化身為卡朋特先生也有對宗教的影射,“carpenter”是“木匠”的意思,耶稣在世俗的身份恰好是個木匠。

在《地球停轉之日》中,有一個反派角色叫做湯姆.史蒂文斯。從宗教的角度來看這個角色,實際上就是就是猶大的原型。科幻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世俗百姓的影射,通過這種影射,我們看見世俗的粗鄙和人性的縫隙,而科幻電影就是一束光,能夠照進人性的縫隙,讓陰影留在身後。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從地球停轉之日看科幻電影中的宗教影射)2

科幻電影在叙事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宏觀性,另一個是流動性。這兩種特性給科幻題材不但增添更多的元素和情節,不斷豐富科幻電影的内容。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科幻電影如何改變,其叙事模型總是“如出一轍”: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生存陷入困境,來自外太空的生物或者其他維度的生物降臨地球,或者和人類進行對抗,或者幫助人類和惡勢力進行對抗,最終通過神奇的力量和奉獻犧牲的精神實現了對人類的救贖。

這種叙事模式從第一部科幻電影誕生之日起就已經成了一個經典的模闆,時至今日,我們在分析科幻電影的時候,依然無法跳出這個神奇的咒語。

在今天,我們了解《地球停轉之日》這部電影,實際上可以透過這部電影,了解到科幻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在美國社會的地位。換言之,通過科幻電影,我們了解到美國社會的文化、宗教甚至意識形态。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科幻電影中出現基督形象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文化因素。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從地球停轉之日看科幻電影中的宗教影射)3

社會因素:

美國是宗教性很強的一個國家,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非常廣泛。從十七世紀至今,美國基督教經曆了四次複興運動,福格爾說:“美國宗教熱潮的興起呈現出周期性,其周期大約為100年。每個周期可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大約要持續一代人的時間。”這一言論顯示出了美國民衆對宗教信仰的狂熱追随以及美國宗教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

第一次宗教複興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1730—1757);

第二次宗教複興運動發生在十九世紀世紀(1800---1920);

第三次宗教複興運動發生在二十世紀初(1890---20世紀初);

第四次宗教複興運動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1950一1980年代);

其中,第四次宗教複興的影響最大。

五十年代,美國正處于政治、經濟、軍事飛速發展時期,雖然經濟繁榮,但由于都市化、郊區化、核威脅以及美蘇冷戰等問題。此時美國社會迫切需要通過宗教的力量來穩定民心,此時,宗教複興運動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拍攝于1951年的電影《地球停轉之日》恰好反映了當時的宗教複興和社會問題。而這次的複興運動也在好萊塢掀起了宗教史詩熱和科幻熱。

七十年代,美國保守的福音派力量不斷增強,各類新興教會層出不窮。福音派将《聖經》和政治挂鈎,把宣傳福音和國家福祉聯系在一起,要求恢複傳統的基督教道德。此後的三十多年,保守的福音派力量不斷發展壯大,他們所推崇的基督教也在美國社會各個方面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宗教複興運動持續到七十年代,科幻電影逐漸取代了宗教史詩電影,很多科幻電影的導演開始有意識的在電影中植入宗教元素、宗教隐喻或者影射。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從地球停轉之日看科幻電影中的宗教影射)4

心理因素:

曾有一個著名的言論:“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如果無法理解這句話,不妨來看看愛因斯坦如何說宗教:“科學隻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可見,任何領域都能和宗教挂鈎。

對于普通人來說,宗教是一種有效的安慰劑。如果我們将時間放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就會發現那個年代其實充滿了動蕩、不安和激進,美蘇冷戰、遇難戰争、肯尼迪遇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等都是原因。而且這個時期正是美國社會轉型時期,發達的工業帶來了飛速發展的經濟,同時也對人性産生了壓抑。

1963年,肯尼迪遇刺之後,“美國夢”碎了,人們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慰藉的東西,于是宗教就成了第一選擇。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的滿足,還有精神的滿足,慰藉精神是人的需求之一。馬克思曾說:“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狀态的精神一樣。”

宗教作為心理慰藉的最佳選擇,能夠把人們在現實中的矛盾轉移到現實之外,通過禱告、行善等行為得到釋懷和解脫,從而擺脫精神層面的困擾。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民衆,需要的是安全、穩定、和平,當她們無法在現實中看見希望時,自然會将目光轉移到宗教上。

馬洛斯曾對人類面臨的危機進行了表述:戰争、疾病、自然災害、犯罪浪潮、社會解體、神經症、腦損傷、權威的崩潰、長期惡劣的形勢等,都屬于人類危機。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恰好存在其中的多數問題,所以,宗教在這個時候發展的非常迅猛。

《地球停轉之日》中的外星人克拉圖所象征的耶稣在目睹人類社會的種種危機之後,給出了預言性的警告,就如《聖經》中對人類未來社會的預言。所以,隻有當人們追随着克拉圖的腳步才能得救。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從地球停轉之日看科幻電影中的宗教影射)5

文化因素:

大多數科幻電影都彌漫着強烈的宗教氣息和意識形态色彩,所以,科幻電影和文化有着直接的聯系。科幻電影中的基督形象代表着基督教中的救贖精神,這種精神來源于宗教文化。

《地球停轉之日》是冷戰時期的寫照,但電影也折射出一個觀點,科技解決不了的問題隻能依靠宗教來解決。因為科技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候還會制造新的沖突和矛盾,所以,人們依然需要靈魂的慰藉,需要宗教的救贖。

和說教式的理論不同,科幻電影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預言,導演将價值觀、人生觀通過故事體現出來,從而引起觀衆的共鳴。

周國平曾說:“我們讀英雄探寶的故事,吸引我們的并不是最後找到的寶物,而是探寶途中驚心動魄的曆險情境。尋求意義就是一次精神探寶。”這大概就是故事的意義。人們對于故事的喜歡總是超過說教,科幻電影用了一種極富魅力的方式,将說教變成故事,讓故事成為永恒。

《聖經》在美國人心中是永恒不變的神話故事,耶稣是萬世流芳的英雄。在現代文化的語境下,科幻電影中的救世主實際上是對美國基督文化的回應和傳承。我們都知道電影産生于意識形态,它同樣也會作用于意識形态。

好萊塢的電影導演在科幻電影中借用耶稣的原型來講故事,不但體現了科幻電影叙事的魅力,也集中體現了好萊塢電影一以貫之的主題:個人主義、道德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簡而言之,美國精神。

關于地球的科幻電影講解(從地球停轉之日看科幻電影中的宗教影射)6

故事總是這樣開始的,某個念頭,打斷你原本平靜的生活,仿佛要尋求一種叫做“意義”的東西。《地球停轉之日》作為一部經典科幻電影,讓我們看見了五十年代好萊塢的電影技術以及電影文化。但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幻電影,透過這部科幻電影,我們可以看見冷戰時的民衆心理,人類的争端、矛盾、驕傲以及自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