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8:39:19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者:榮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1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者:榮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适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準确把握和深化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内涵和内在邏輯,對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内涵

首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使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循環,是指事物周而複始地運動或變化,即往複回旋。社會再生産也存在循環,在形式上表現為生産、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周而複始。生産是整個社會再生産過程的起點,消費是社會再生産的最終環節,也是新一輪再生産的起點。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本質上就是要打通生産與消費之間的梗阻。隻有消費完成,生産才有價值,不以消費為最終目的的生産必然不可持續,經濟循環就會中斷。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态循環系統,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整個循環系統暢通,經濟發展就有利。反之,哪個環節阻滞,上下遊都受影響,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産要素的組合在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

其次,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自立自強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強化自主創新,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内涵型增長。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創新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産要素和生産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産體系,經濟發展就是整個經濟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目前,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被“卡脖子”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隻有自力更生。曆史經驗和國際實踐也表明,從引進吸收到原始創新,科技自立自強是創新的必由之路。

再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大動力是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取得很好的發展,必須處理好内部聯系和外部聯系的關系,不斷深化對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向内看,改革又到了新的曆史關頭,要進一步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向外看,經濟全球化遇到一些回頭浪,但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态,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改革是開放的條件,開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動力;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每一輪的改革,總是伴随着新一輪的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是推動着改革進一步邁向縱深。

最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優勢條件是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大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是由衆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超大規模市場能夠推動勞動分工深化,進而促進生産技術提高、生産成本降低以及産業競争力提升。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産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人口、1.6億多戶市場主體,大量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有條件、有能力充分發揮大國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這種全面發展的超大規模市場,既為應對不确定性因素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餘地,也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強力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内在邏輯

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選擇的戰略舉措。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内部可循環。2008年以來,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内生産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内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此外,過去偏重于以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帶動國内、首先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舊“雙循環”格局越來越難以為繼。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疊加背景下,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動力和内生因素,以國内發展基本趨勢向好的确定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确定性。

第二,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方向。國民經濟可分為供給和需求兩個基本方面,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經濟改革和管理是從供給側入手還是從需求側入手,應以經濟發展的矛盾運動要求為根據。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由主要依托要素成本低的競争優勢轉為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為戰略支撐,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的關鍵在于供給側。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有效暢通,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産出關系,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态平衡。

第三,擴大内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縱觀世界各國,大國經濟一般都是内需主導型經濟。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零售市場,是汽車、手機等成百上千種産品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投資是内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擴大再生産、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化方面,新型工業化不斷深化,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蘊含巨大投資潛力。在城鎮化方面,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但戶籍城鎮化率僅為46.7%,城鎮化率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将帶動相關投資和消費增長。實施擴大内需戰略,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作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和知識産出國,我國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然而,還有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存在。我國在一些重要産業的核心技術、基礎研發工具、關鍵部件和工藝設備等方面仍存在斷鍊風險,這是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重要症結,也是我國面臨的首要問題,關乎發展全局。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技術快速發展,并将重塑全球經濟和産業格局,成為世界各國競争的制高點。要着力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強化原始創新,抓好技術創新,推進産業創新,形成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研發高地。

第五,提升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鍊現代化水平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中心任務。産業基礎能力是決定産業鍊控制力和競争力的重要支撐,産業鍊現代化是使産業鍊具備高端鍊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領先于全球市場的競争力水平。目前,在全球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重要産業鍊供應鍊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處于領導和優勢地位,我國主要從事生産制造等環節。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産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緊扣産業鍊供應鍊部署創新鍊,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第六,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着基礎性作用。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範圍把生産和消費聯系起來,擴大交易範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産效率。當前,我國骨幹流通網絡逐步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态新模式不斷湧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顯著改善。但流通體系還存在不少堵點,從物流體系看,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融合不夠,尤其是疫情沖擊下航空運輸能力不足、境外物流網絡欠缺。從市場環境看,統一大市場尚不健全,要素自由流動存在一定程度的壁壘,商品和服務跨區域流通仍不暢通。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物流企業。

第七,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分配是連接生産和消費的橋梁,是生産關系的重要體現。社會再生産的協調順利發展,客觀上要求将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等社會資源,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當前我國經濟循環不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分配環節存在梗阻。要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着力點,要堅持循序漸進,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有充分估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第八,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糧食是一個國家最重要最基礎的資源,關系到人民的生存問題。對我們這樣一個有着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國能源自給率總體保持在80%以上,但油氣進口規模大、對外依存度高仍是當前及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内我國能源安全面對的核心問題。糧食和能源安全對中華民族生命攸關,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保證糧食和能源安全。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