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佑佑談日本關系

孔佑佑談日本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04:16:29

孔佑佑談日本關系(50年50人孔铉佑盼中日關系穩定向好的)1

06:07

50年50人丨孔铉佑:望中日兩國青年,多到對方國家看看(06:07)

【編者按】

1972年9月29日,中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邦交正常化。

五十載冷暖起伏,半世紀滄桑巨變。共同的記憶、特别的聯結、持續的接力,過往的中日友好瞬間,觀照着當下時代激流裡的行與思。

澎湃新聞聯合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推出“50年50人”專題報道,對話50載中日關系的塑造者、開拓者、踐行者,展望未來全球變局下中日關系“下一個50年”。

50年前,中日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為了實現中日和平友好,作出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決斷,揭開了曆史新篇章。那時的孔铉佑正是乘着中日友好發展、各領域交流活躍的這股勢頭邁入了大學校門,開始學習日語。

“我至今記得,當時同學們都是每天花費大量時間跟着錄音機複聽複述日本的時政新聞錄音。通過這種比較原始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日語聽說能力,同時對日本社會以及中日關系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孔铉佑回憶道。

大學畢業後,孔铉佑進入外交部。如今近四十年過去,他也伴随着中日關系的發展逐漸從一名外交新兵成長為奔走于兩國關系第一線的關鍵使者——中國駐日本大使。

50年裡,中日雙方交流合作不斷擴大,也積累下了四個政治文件的重要原則精神。當前中日關系機遇和挑戰并存,孔铉佑今年7月在談及當前中日關系時說道,“回顧50年來,中日關系曆經風風雨雨,始終在曲折中向前發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當前百年變局、世紀疫情以及中美博弈、中日國力變化等新的時代背景下,中日之間新老矛盾複雜交織。”

面向未來和中日下一個50年,孔铉佑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并呼籲兩國青年到對方國家走走看看,他相信這一定會帶來很多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以史為鑒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澎湃新聞:孔大使您好,1979年您開始學習日語,1985年開始從事對日外交工作。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您個人也見證并經曆了這段曆史。最開始您是如何同中日關系結緣的?在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您對日本的認識與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孔铉佑:實施改革開放的那一年,我有幸考入大學學習日語。我至今記得,當時同學們都是每天花費大量時間跟着錄音機複聽複述日本的時政新聞錄音。通過這種比較原始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日語聽說能力,同時對日本社會以及中日關系有了一些初步了解。這期間,中日兩國乘着和平友好條約締結的勢頭,高層之間密集互訪,經濟文化各領域交流非常活躍,兩國關系得到長足發展。這些更加激發了同學們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

我還記得,大學期間有一個小插曲,1981年底,在日本大阪,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的佳績首次奪得世界冠軍,也是女排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當時我們每個人都是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幾乎所有人瞬間聚集到校園,高聲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号。每個人心中此刻都升騰起了揮灑青春、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正是帶着這樣一種心态,我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外交部,至今在外交戰線工作了近40年。

我工作後從事對日外交的時間比較長,對日本的認識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地緣相近,文緣相通的近鄰。我們常用“一衣帶水、一葦可航”來形容兩國間近在咫尺。距離上的接近賦予了中日交流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淵源從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綿延至今。來自中國的漢字、儒學、茶道、建築、飲食等不僅深刻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活,也塑造了中日兩國社會共同的文化交集。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北京冬奧會上,以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開幕式視頻深深打動了許多日本民衆,我想這種共鳴、共情就來自兩國相似的文化源流。

其次,兩國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夥伴。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雙邊貿易不足10億美元。去年在新冠疫情持續沖擊的複雜形勢下,這一數字達到了創紀錄的3700多億美元。目前,中國是日本最大出口對象國,日本也位居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近些年來,數字經濟、節能環保、醫療康養等朝陽業态也正成為中日間互利合作的新增長點。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堪稱互利共赢的典範,也反複印證着中日關系發展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再次是共擔責任的國際社會重要成員。中日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對維護國際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振興肩負着重要責任,對應對全球性課題和挑戰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日本外交長期主張和平發展和國際協調,擁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當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及“和平”、“發展”兩大主題空前凸顯,中日關系早已超越雙邊範疇,越來越具有世界性影響和意義。

當然,不可回避的是,中日兩千年友好也曾伴随五十年幹戈。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争,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這段曆史是中日關系史上最為黑暗和沉重的一頁。日方應該切實汲取曆史教訓,承認加害責任,堅持和平發展,避免悲劇重演。以史為鑒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特别是更加堅定兩國人民共同維護和平、實現世代友好的決心意志。

基于這些認識,我認為中日之間應當堅持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方向,我與同事們也一直在為此不懈努力。

希望中日關系穩定向好的“沉默大多數”始終存在

澎湃新聞:2019年5月28日,我們有幸在您出使日本之前采訪了您,當時您就談及中日關系的發展與曲折。在您出使日本的三年時間裡,我們經曆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面臨一些問題。中日關系站在當前這個曆史十字路口,出現了哪些新的情況與挑戰?中日雙方應該如何承上啟下?

孔铉佑: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這是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回顧50年來,中日關系曆經風風雨雨,始終在曲折中向前發展。我到任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中日關系同樣經曆了起伏。在此期間,兩國領導人達成了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中日關系的重要共識。我們見證了疫情之下中日雙邊貿易額逆勢創下3700億美元新高,也見證了疫情前雙向人員往來突破1200萬人次大關,兩國關系應該說取得了新的發展。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當前百年變局、世紀疫情以及中美博弈、中日國力變化等新的時代背景下,中日之間新老矛盾複雜交織。雙方政治安全互信依然非常薄弱,曆史、台灣、釣魚島等老問題不時凸顯。同時受來自美方等外部因素幹擾,日方突出意識形态分歧、幹預正常經貿合作、利用多邊場合指責抹黑中國等消極動向明顯增多,兩國關系面臨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站在邦交正常化50周年新的曆史起點,展望下一個50年,中日關系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既迎來重要發展機遇,也難免遇到各種困難挑戰。隻要雙方堅守邦交正常化初心,汲取曆史經驗教訓,牢牢堅持把握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方向,就一定有智慧、有能力開創新時代中日關系美好前景。雙方要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堅持以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精神為指引,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擴大人文交流,不斷為兩國關系注入正面的積極動力。同時,雙方也要重信守諾,切實尊重彼此差異,有效管控矛盾分歧,為兩國關系行穩緻遠排除風險、隐患、障礙,共同努力打造更加成熟穩健、牢固堅韌的中日關系,我們對此有充分的信心。

澎湃新聞:我們此行采訪了多位日本“知華派”政治家和學者,他們給我們的一種反饋是,日本國内現在反華或者說對華強硬成為了政治正确,反而“知華派”的聲音相對于之前幾年更少有人聽,甚至沒有日本政治家敢于對日本當前對華政策提出反思,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情況?您覺得在中日關系中,這些了解中國的人士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面向未來,上述情況應該如何克服?

孔铉佑:回顧中日關系發展曆程,日本各界衆多知華友華人士在對華關系上始終堅持發出理性聲音,付出積極努力,為推動日本國内樹立正确對華認知、促進中日關系改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你剛才提到日方“知華派”人士的擔憂,反映出當前日本國内涉華政治、社會輿論環境的嚴峻現狀。

一段時期以來,日方一些政治勢力不斷渲染“中國威脅”,鼓吹對華示強,積極配合美對華打壓遏制,給兩國關系穩定發展帶來嚴重的消極幹擾。一些媒體推波助瀾,散布傳播對華偏見和不實、負面信息,嚴重誤導涉華民意。我走訪過日本很多地方,同日方社會各界和普通民衆接觸時,明顯感受到日本民間和地方對華交流積極性很高,民衆之中希望中日關系穩定向好的“沉默的大多數”始終存在,但受限于當前政治、社會輿論氛圍,這些積極理性的聲音往往難以浮出水面。

面對日本國内涉華政治輿論現狀,我們一方面表明中方嚴正立場,堅決維護自身利益,守住原則底線,敦促日方切實端正對華認知,奉行積極、建設性的對華政策,以實際行動體現中日“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不要走上以鄰為壑的歧途。與此同時,我們面向日本社會和廣大民衆,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希望日本媒體摒棄對華偏見,回歸事實真相,向日本國内呈現一個客觀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我們也願同日本各界有識之士一道,積極發出更多理性聲音,傳播友好正能量,共同反對一切破壞兩國關系言行,悉心守護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系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望兩國青年積極走近對方,更客觀全面準确認識彼此

澎湃新聞:與此同時,我們在采訪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中日兩國民間友好以及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力量。有幾件事令我們尤為印象深刻,首先是在汶川地震、“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以及近年的新冠抗疫過程中,中日之間的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再比如在體育交流中,我們看到中國教練沒有保留地教授日本兒童乒乓球,日本教練同樣也在冰雪運動、花樣遊泳等項目上同我們分享經驗。還有大熊貓,我們感受到日本朋友們對于中國國寶大熊貓格外喜愛,在上野、在和歌山,在神戶的大熊貓都得到了雙方悉心呵護和民衆歡迎。在這些方面您的感受和體會是什麼?

孔铉佑:主席多次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和希望在民間。民間友好是中日關系的獨特優勢。這既源于兩國悠久的文化淵源,長期的交往曆史,當然也凝聚着各界友好人士長期以來的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對此,我有幾方面比較深的感觸:

中日友好深深植根于兩國社會。雖然兩國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但中日友好的土壤始終深厚。除了大家熟悉的日中友好七團體之外,幾乎日本所有的都道府縣都建有日中友好團體。在中國各地也都有推動中日友好的民間機構。我還記得,本世紀初,2001年,兩國友好團體代表彙聚北京,共同發表《新世紀中日民間友好宣言》,聯合發出推動新世紀中日友好交流與合作的倡議。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節點,我應邀參加了新時代中日地方民間友好組織負責人交流大會、西日本地區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九州中日友好大會以及雙方友城舉辦的一系列交流紀念活動,與大家重溫邦交正常化初心,思索描繪兩國關系未來發展前景,從中深深感受到兩國各界對發展中日友好事業的熱情和信念。

中日友好迸發于患難之中。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日本救援隊是第一支進入災區的國際救援隊。當時在日本國内,許多民衆自發走上街頭為災區捐獻善款。“3·11”大地震發生後,中方第一時間向日本災區派遣了國際救援隊,援助了大量救災物資,中國企業為日方應對福島核事故無償捐獻應急裝備,華為公司為災區恢複通信提供了堅實保障。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日攜手抗疫的佳話也有很多,日本女孩小美身着紅旗袍在寒風中為武漢頻頻鞠躬募捐,無錫“十倍奉還”日本友城豐川口罩,中日為救助罹患心髒病的中國研修生小孫展開“愛心接力”,這些故事都凸顯了患難之中中日友好的力量。

中日友好成長于互學共進。近年來,體育交流成為中日互學互鑒,深化友好的重要平台。福原愛、石川佳純等許多日本運動員曾在中國的乒超聯賽中曆練成長。不少中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長年紮根日本社區和企業隊執教,為日本乒乓球總體水平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冰雪運動雖在中國起步較晚,但中日“冰雪奇緣”卻有長達40餘年的曆史。1980年,中國首次參加冬奧會的賽前集訓就是在日本長野縣白馬村完成的。北京冬奧會上,中國單闆滑雪運動員蘇翊鳴與日本教練佐藤康弘合力為中日冰雪運動交流添加了沉甸甸的金牌。而在賽前,日本花滑愛好者拜托中國觀衆為日本運動員羽生結弦加油聲援得到中方的熱烈回應。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1998年長野冬奧會時,日本友人們特意安排中國同胞赴賽場為中國花滑名将陳露助威喝彩的動人往事。

我作為中國大使在日本履職,肩負着促進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使命,但如果請日本民衆選出一個中日友好交流使者的話,憨态可掬的大熊貓也許得票會比我更高。大熊貓在中國是國寶,在日本同樣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1972年,第一對旅日大熊貓“康康”和“蘭蘭” 作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和平使者”被送往東京上野動物園,由此掀起了一股經久不息的“熊貓熱”。此前,得知上野動物園明星大熊貓“香香”租借期滿要回國,數百名日本民衆向使館寄來聯署信件,對“香香”極力挽留。去年6月,一對大熊貓龍鳳胎在上野動物園降生,吸引了近20萬名日本民衆參與征名活動。令“曉曉”和“蕾蕾”體驗了“出道即巅峰”的超高人氣。

在長期的對日外交工作中,我有幸結識了日本各界的許多友人,也經曆了中日友好交往的許多感人瞬間,深感中日友好是人心所向。在我看來,中日關系蘊含着無數的閃光點值得去聚焦,也有無數的正能量值得去發掘,我們應該珍視中日友好的精神和傳統,并不斷發揚光大。

孔佑佑談日本關系(50年50人孔铉佑盼中日關系穩定向好的)2

孔铉佑大使接受采訪 澎湃新聞 圖

澎湃新聞:最新民調顯示,中日兩國民衆整體的好感度近年來處于低點,您覺得直接和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從兩國的角度來說,應該如何改善這一情況?對于肩負着中日關系未來50年的兩國年輕一代,您有何寄語和期待?

孔铉佑:中日民衆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出現下滑令人遺憾。日方在曆史、台灣、領土主權等問題上的消極動向不斷刺激着中國民衆的感情,挑戰中方的原則底線。同時,日本國内的一些對華偏見和涉華負面言論帶偏了輿論焦點,毒化了民意環境。這種局面是任何關注中日關系,期待中日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究其原因,歸根結底在于日本對華的認知問題。特别是日方能否客觀、積極、正确看待中國發展,能否正确定位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能否把兩國在地區的角色責任定位清楚。

我長期在對日外交一線工作,可以負責任地講,中方始終踐行“中日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從未把日本當成自己的對手或敵人,始終主張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赢。在這方面,日方應當及早糾正錯誤認識,調整好對華心态,真正化競争為協調,不要任由對中國的誤解誤讀影響兩國民意,幹擾兩國關系正常發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項民調顯示日本民衆認為日媒的涉華報道不夠客觀。很多人表示,訪華後的感受與自己從媒體上獲得的涉華信息和中國印象差異巨大。考慮到媒體在塑造社會思潮過程中的獨特作用,這一點應該引起日本傳媒界深刻反思。改善民意是一項需要兩國社會共同參與的、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推動中日關系行穩緻遠的關鍵因素。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雙方可以積極探讨激活各領域交流,創造增信釋疑的機會條件。當前應以紀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重要契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推動兩國民衆良性互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青年是中日關系的希望和未來所在。主席鼓勵中日兩國青年加強交流互鑒、增進相互理解、發展長久友誼,為開創兩國關系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積極貢獻。作為過來人,我希望兩國青年能扮演好三個角色:

一是中日世代友好的傳承人。中日友好既是傳統悠久的曆史财富,也是需要接續傳承的“希望工程”。青年時代播撒的友誼種子會随着歲月積澱參天成長,最終成為支撐中日關系大廈的棟梁。希望兩國青年主動接過推進中日世代友好的接力棒,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把友好交流的“朋友圈”越擴越大,讓友好事業的原動力越來越足。

二是中日理解互信的促進者。青年人對彼此國家的認知對于塑造兩國關系未來具有重要影響。大家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應當秉持開放包容心态,培養獨立自主的思考。希望兩國青年積極走近對方,通過主動接觸和實地體驗,更加客觀全面準确認識彼此,積極傳遞維護和發展中日關系的理性聲音,為兩國社會增進理解互信注入活力。

三是中日互利合作的生力軍。以數字化為特征的第四次産業革命方興未艾,5G、大數據等新業态層出不窮,這為青年們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合作空間。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維護人類衛生健康、構建低碳社會、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全球性課題需要兩國青年攜手貢獻智慧力量。希望大家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尋找和創造互利共赢的契合點,在攜手共進中實現各自夢想,造福兩國人民。

在這我還想講一個故事。“3·11”大地震發生後,中國政府曾邀請多批日本災區青少年訪華療養,宮城縣石卷市的本川啟也是其中一位。因為親曆地震,本川曾一度對人生陷入迷茫。2011年12月,本川應邀訪華,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在華期間,他跟中國同齡人一起踢足球、爬萬裡長城,還到中國少年徐揚家寄宿。在與徐揚的交流過程中,中國學生在學業上的勤奮刻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回國後,本川發奮努力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大學期間他曾到許多國家遊學,并決心在畢業後從事國際教育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與中國少年的相遇給了他努力奮鬥的契機,也讓自己未來的世界變得更為廣闊。

在這裡我願通過你們向兩國青年發出呼籲,希望兩國青年有機會到對方國家走走看看,相信一定會有很多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