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9日電(記者 歐陽詩嘉)多位世界知名學者在9月8日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24期學術會議上一緻表示,盡管面臨全球性經濟衰退等不利因素,但科技創新和全球化将為亞洲經濟增長持續注入新動能。
讨論中,專家們就政府在科技創新推動的新型發展模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達成了共識,認為政府在推動教育、分配資金、知識産權保護,以及引導私營部門健康發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這些因素都将是未來推動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此次學術會議的主題為“亞洲的崛起”。在會上,日本瑞穗研究所主席、亞洲開發銀行(ADB)前行長中尾武彥介紹了他的回憶錄《亞洲的崛起》。中尾武彥表示,受益于各國政府采取的務實政策,亞洲經濟在過去的50年裡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中尾武彥通過他擔任亞洲開發銀行行長的7年工作經曆,在書中詳細記述并分析了亞洲經濟體的蓬勃發展。
中尾武彥指出:“在過去的50年裡,工業化、技術進步、人口紅利和全球化造就了亞洲發展的奇迹。然而,因為各國國情迥異,并不存在所謂的亞洲共識。高效的經濟政策、國際機構的支持、政府推動改革的決心、勤奮好學的人民,以及亞洲各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才是真正推動亞洲不同國家高速發展的關鍵。”
國際金融論壇(IFF)第24期學術報告會還邀請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副總裁丹尼爾·倫德(Daniel Runde),以及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所(AMRO)首席經濟學家許和意等國際知名學者就亞洲經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展開讨論。此次學術會議由國際金融論壇(IFF)副理事長、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秘書長林建海主持。
林毅夫指出,西方的經濟理論,包括所謂的“華盛頓共識”,無法區分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的不同發展階段。
林毅夫說:“亞洲各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推動亞洲的GDP在全球的占比從50年前的4.1%增長到目前的24%,這個經濟現象需要有以亞洲經濟成功案例為基礎的經濟理論來解釋。全球學術界需要聽到亞洲的聲音。”
對于目前出現的全球供應鍊調整的現象,丹尼爾·倫德認為,今後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中國 ”的策略進行供應鍊調整,因此一些制造業企業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國家。
但是倫德和許和意都認為,中國完善且先進的制造業生态體系很難被取代。許和意說:“目前的全球供應鍊非常高效而且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想要肢解全球供應鍊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對于影響亞洲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中美關系,各方專家一緻認為,隻有中美兩國穩定合作才能為區域經濟帶來最大利益。
許和意表示,中美兩國不斷加碼的基礎建設投資将讓衆多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林毅夫指出,中國已經采取加大基礎建設投資、刺激消費和民間投資等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提振信心。中國的持續發展将惠及全球,而且為其他經濟體帶來的收益遠大于中國自己獲得的利益。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總部設在中國的非營利、非官方獨立國際組織,2003年10月由中國、美國、歐盟等G20國家、新興經濟體,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領導人共同發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别常設對話機制和多邊合作機構,被譽為全球金融領域的“F20(Finance 20)”。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會議依托IFF強大資源,組織全球學術界以及決策者就共同關注的經濟問題和涉及全球發展的重大議題展開深入研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