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德勝街道新風街一号院居民王先生将分好類的垃圾分别投入所屬垃圾桶。
昨日,呼家樓北裡社區,7歲男孩擔當垃圾分類志願者。
昨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新京報記者到朝陽區、西城區多個社區探訪居民垃圾分類情況。已經開展垃圾分類的社區,均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社區中多數居民能夠主動分類投放垃圾。不過,大棒骨、牛奶盒、玉米芯等垃圾的類别,成為多個社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易錯題”。
●甜水西園社區
多數居民主動分類 現場配備消毒洗手液
昨日上午8點半,記者在朝陽區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看到,10号樓下的垃圾分類投放桶站設置了3個灰色其他垃圾桶、兩個綠色廚餘垃圾桶和1個藍色可回收物垃圾桶。現場還為扔垃圾的居民配備了消毒洗手液、衛生手套。4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已經到崗。
居民吉女士提着一袋廚餘垃圾和一袋可回收物走到站點,指導員林女士打開查看。隻見廚餘垃圾袋裡有剩菜剩飯、西瓜皮、小碎骨頭等,可回收垃圾袋中有電動牙刷、幾個壓扁的紙盒。“分得很準确,謝謝您。”随後林女士打開垃圾桶蓋,吉女士将廚餘垃圾倒進綠桶,可回收物扔進灰桶,并将裝垃圾的袋子丢進其他垃圾桶中。
約兩個小時内,有十多位居民前來投放垃圾,大多都是将垃圾分類後投放,偶爾有分類錯誤的,指導員會幫助他們分揀後再投放。
記者也遇到兩位沒有分類投放的居民。其中一位居民提着一袋垃圾來到站點,塑料袋透明,從外部就能看出廚餘垃圾中混入了餐巾紙等雜物。林女士并未批評這位業主,而是将正确的分類方法告知這位居民。“勸導居民也要有技巧,最重要的是考慮居民的感受,讓對方接受,上來就批評人家,反而會引起抵觸,說不定最後人家不願意分類了。”這是林女士長期擔任指導員總結出的經驗。
林女士介紹,如今大部分居民已經養成了主動分類投放的習慣,偶爾有一些類别比較冷門的垃圾會錯分,需要指導員幫助分揀。“比如玉米芯、大棒骨應該屬于其他垃圾,牛奶盒如果沒有洗幹淨,也是其他垃圾,洗淨以後才是可回收物。”林女士說,一般指導員當着業主的面分揀一兩次,他們就能改正了。
●新風街一号院
智能垃圾桶刷臉開蓋 自動稱重積分可換禮品
昨日早晨7點,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一号院垃圾分類指導員郭樂已經站在10号樓垃圾分類桶旁,開始督導居民分類。社區設置16個點位,投放了35組“人臉識别”智能垃圾桶。據了解,社區内投放點多數分為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兩類,10号樓旁是分類最細緻的投放點,設有紙類、塑料、金屬、紡織品、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7個垃圾類别。
據介紹,完成注冊的小區居民在投放垃圾時,垃圾桶自動“刷臉”識别身份,打開桶蓋,并為垃圾稱重積分,積分可兌換鹽、雞蛋、紙巾,或滿100元可提現。居民每月還可免費領取兩卷垃圾袋。
居民王先生将啤酒瓶、易拉罐、一打快遞紙殼等物品裝在袋子裡,來到智能垃圾箱前。由于戴着口罩,垃圾箱識别人臉沒有成功,王先生按下一旁的開關鍵,垃圾箱蓋子打開,王先生将垃圾按照類别放入。另一位8歲的小居民帶來紙殼、易拉罐、塑料瓶等,稱重後換到了4元錢。
兩個小時内,記者在10号樓下共看到7戶人家前來丢垃圾,隻有一位阿姨差點将紙殼扔進了塑料的箱子裡,現場分類指導員及時提示,并幫助阿姨将紙箱進行折疊放入相應箱子裡。
“我們從幾年前就開始接觸垃圾分類了,隻是以前主要分廚餘和其他兩類,現在分成了四類。”多數接受采訪的居民表示,由于長時間堅持,目前對于垃圾分類基本了解。郭樂提到,大家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廚房用紙混入廚餘垃圾,玉米芯當做廚餘垃圾,以及把未清洗的奶盒當做可回收垃圾。
●呼家樓北裡社區
建立志願者隊伍 分樓宇指導居民分類
昨日在朝陽區呼家樓北裡社區,記者看到,該社區垃圾分類點的設施已配備完全。在垃圾投放點處,配備了5個垃圾桶,其中1個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1個廚餘垃圾桶,2個灰色其他垃圾桶,1個紅色的有害垃圾桶。
上午10點左右,一名居民提着一袋子菜葉來到投放點位,在垃圾分類志願者的指導下,該市民将垃圾分類投放。居民告訴記者,自從開始着重宣傳垃圾分類後,家裡的人都“踴躍嘗試”,“目前基本常見的垃圾都知道如何分類。”
居民蘇女士則表示,針對普通的垃圾,她已經不會分錯,日常接觸比較少的垃圾,還得查一查。
朝陽區呼家樓北裡社區書記殷金鳳介紹,自2006年起,呼家樓北裡社區就開始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目前該社區共有45組分類垃圾桶。
如何監督是居民做好分類的一項關鍵環節。殷金鳳介紹,社區建立了一批志願者隊伍,以樓宇為單位,制定居民黨支部包片,樓委會包樓,示範戶黨員志願者包戶、包院、包門樓的黨員包幹責任制。社區還聘請了第三方公司為社區提供垃圾二次分揀服務。
昨日,垃圾分類志願者車先生帶兒子一起當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希望從小就讓孩子養成垃圾分類這種習慣”。今年7歲的車小朋友告訴記者,跟着爸爸來當垃圾分類志願者,是為了“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好”。
另一位垃圾分類志願者賀淑琴告訴記者,社區居民總體分類情況較好,相對容易分錯的是廚餘垃圾。“遇到過把大棒骨扔到廚餘垃圾裡的,實際上是其他垃圾。”碰到分錯垃圾的居民,賀淑琴會在分揀的同時向居民科普分類知識。
■ 現場
城管進餐廳“送法上門”
昨日,在位于西城區什刹海地區的馬凱餐廳,什刹海街道城管第一執法隊的執法人員圍繞垃圾分類新規開展“送法上門”宣傳活動,現場指導商家落實垃圾分類工作。
進入餐廳,執法人員首先詢問餐廳是否建立垃圾分類制度和相關工作台賬,并向餐廳負責人發放了垃圾分類宣傳冊。随後,執法人員進入後廚實地查看垃圾分類落實狀況,重點看廚餘垃圾的分類和回收情況。記者注意到,該餐廳設置了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對每日垃圾清運記錄都登記在冊。“這個垃圾桶上的标識有些磨損了,雖然按規定分類了,咱們也得标識清楚,定期清洗維護。”在後廚,執法人員發現多個垃圾桶上的分類标識已磨損不清,随即提醒餐廳負責人,現場張貼了新的标識。
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做好條例的落地實施,城管執法部門将從教育、引導、規範入手,逐步展開執法工作。在此期間,将按照邊宣傳、邊檢查、邊建賬、邊整改的原則,完成對轄區單位和社區的宣傳告知以及投放環節的普查。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馬瑾倩 徐美慧 羅曉靜 應悅 周依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陳婉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