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想必大家對這句話都不會陌生。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話其實是出自于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女士之口,她希望兒子能夠在面對不如意生活的同時,要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圖為高曉松母親
單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高曉松母親是個有思想、有文化、有深度的智慧女人,難怪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
但當你真正了解她後,才知道她的人生活得有多潇灑自在。
【高曉松的母親】
在談起高曉松母親之前,就不得不提起她顯赫的家世。她出生于清華世家,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還是深圳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母親陸士嘉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和教育家。
張克群出生于德國,不過在她四歲那年就跟随父母回到了中國,從小住在清華大學家屬院裡,與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是鄰居。
她之所以後來從事建築學研究,就是因為受到了梁思成的影響,是被他“忽悠”進去的。
而父母雖然對她實行放養式教育,但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張克群還是耳濡目染,高中時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是學校裡公認的學霸。
長大後的她順利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之後便一直從事建築研究工作,還成了建築大師梁思成的關門弟子,頗有師娘林徽因的風範。
至于她和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如何相識已經無從考究,隻知道兩人一個出身顯赫是清華才女,一個家境殷實是青年才俊,在外人看來無疑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天作之合。
所以在衆人的祝福聲中,兩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後沒多久還生下了兒子高曉松和女兒高曉江,一家四口十分幸福。
圖為年輕時的高曉松父母
【張克群的放養式育兒】
有了孩子之後,張克群沒有放下科研的腳步,對教育方面也有了不少心得,而她的育兒觀隻有六個字:自尊心和求知欲。
因為從小父母對自己實行放養式教育,從來不督促她和弟弟的學業,也不管他們愛不愛學習,想做什麼都随他們去。
所以小時候的張克群玩得很嗨,經常帶着弟弟爬樹、遊泳、溜冰,導緻連高中都沒有考上,之後複讀一年才奮發圖強考上高中。
雖然父母并沒有因為她未考上高中而責罵她,但他們的心中肯定有遺憾,畢竟自己是高級知識分子,女兒卻連高中都考不上。
為了不讓父母再次感到失望,張克群這才奮發圖強努力學習,最終成功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而這就是她所說的“自尊心”。
當她有了孩子之後,她也是這樣教育高曉松和高曉江的,從小到大隻給他們削過一支鉛筆,就讓他們自己玩去了。
圖為高曉松兄妹
至于她說的“求知欲”,則是用身體力行來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
根據她的回憶,小時候父母在家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讀書,家裡什麼書都有。他們姐弟兩個在家無聊,就隻能看書。晚上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人一邊聽着父親從德國帶回來的唱片,一邊各自看着自己喜歡的書。
後來她也把這個傳統延續了下來,經常她和丈夫在書房裡看書,高曉松兄妹兩個就在旁邊玩自己的,反而有了極強的求知欲。
【高曉松父母的婚姻】
不過雖然教育起孩子很有一套,但張克群在處理婚姻關系上,卻沒有那麼多的經驗了。
或許是因為性格不合,也或許是因為彼此之間交流很少,在高曉松十幾歲的時候她和前夫就離婚了,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不過離婚對于張克群來說并不算得什麼大事,恢複單身生活後的她研究建築學、獨自到十幾個國家旅遊,活得更加潇灑自在。
至于她和前夫的感情,早已在兩人離婚那天就已經煙消雲散,以至于前夫去世的時候她隻說了一句“感謝他那兩粒開挂的精子”,便再也沒有了任何悸動。
而在退休之後,張克群便定居在美國,有時候也會回到中國與一雙兒女團聚,感受下天倫之樂。但大多數時候她都享受一個人的生活,看看書、畫畫畫,日子過得輕松自在。
去年她曾罕見的接受采訪,在被問到“會不會以兒子高曉松為榮”時,她卻這樣表示:“我不為他感到驕傲,他不念書去唱歌無所謂滿不滿意。”
不得不感慨,有這樣一個開明的母親,難怪高曉松和妹妹會獲得如此的成功。
而從張克群女士的育兒觀來看,不幹涉兒女的人生,學會跟他們做朋友,才是一個好母親應該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