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去了河南洛陽,中原就是咱們華夏的發源地,早古的夏商周不說,單看地理位置就是杠杠的“國中”,國之中央。之前去舊稱長安的西安就覺着位置有點偏西,我在“雞鳴三省”的潼關風陵渡給河南的老同學打電話,他說過來呀,向東不遠就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了。
當時在我的心目中,中原還很遙遠,“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黃河在這裡拐了個九十度的大彎直奔東海,那時我們剛剛從黃河邊上的鹳雀樓下來,寫“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王之煥大概也覺得太遠望不到頭。我們于是折回向西,過西嶽華山入華清宮,西安也是十三朝古都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初入中原,洛陽是要好好行走一番的,龍門石窟如雷貫耳,我覺得行走石窟是機乎可以相提并論于墓穴考古的,至少也是僅次于後者的一種曆史體驗。前幾年去了莫高窟和大足石刻,光是身臨其境感受到的人文氣場,就足以繞梁三日,這次龍門石窟之行又會給我帶來什麼呢?
而作為佛教西來的标志性寺廟白馬寺有祖庭和釋源的美名,祖庭者,佛祖師之堂也;釋源者,釋迦牟尼之來源也。因而亦同樣令人神往,不可不至。白馬寺之所以是白馬寺,當然是因為馱經書來的是白馬。白馬好像一直在佛叢林占有一席之地,一如東南諸佛國之象。
故中原之行尚未起行就定下洛陽是重點,而洛陽之重尤龍門石窟和白馬寺。我有一次來到北方被北方的朋友調侃,“你踢起腳下一塊石,都比回去南方博物館裡的有曆史”,吓得我都不敢走道了。更何況是中原之地的十三朝古都,是的,來洛陽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忐忑。
沒想到洛陽之行卻是寂寞之行,連洛陽城的影子都沒有見到。“洛陽城東落桃花,飛來飛去到誰家”,中午十二點多,我們從北面的一條高速下來,導航把我們直截了當導去白馬寺,白馬寺在洛陽東北二十多公裡的白馬寺鎮,從白馬寺出來跟着導航又到了龍門石窟,龍門在洛陽城南十多公裡的伊水河邊,下午四點多從石窟出來,上高速望鄭州絕塵而去。洛陽之行,來也匆匆,去匆匆。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原來考慮在洛陽停留小住一晚,浸潤一下古帝都氛圍,就連居于此地的舊友聯系方式都準備好了,卻終究沒有停下來。說是走了一回洛陽古都,卻是城邊都沒看到,暫停鍵都不知道在何處。現在的人就是這樣,跟着導航走哪都能到,又哪都似乎沒去過,還不如跟着感覺走。
我是一個疏于在江湖上漂的人了,連見慣不怪都做不到。從龍門石窟出來回到來時的停車點返程,卻找不到車子,複又前行約公餘裡才找到問詢處,還要繼續前行,卻越走越糊塗,頗經挫折才回到起點。原來景區有東和北兩個門,分别有各自的行車線路,我們連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沒弄清楚。
問題就出在遊客中心和景區接駁車,其實讓我們把車開到景區就沒什麼事了。為什麼不能呢?都是旅遊惹的禍。怎麼可以把古人開辟的地方圈起來收門票呢,收門票還不夠還要收車費,為了收車錢在一個離景區很遠的地方讓你停下,再把你運進去景區。不隻是洛陽,全國都如此你奈他何?不說也罷。
武則天一千三百年前為什麼要把都城從西安遷至洛陽?當然是為了标榜她的周朝“正中”罷了,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今天覺得河南正中與她當年倒是不謀而合。所以洛陽是西遷而來的東京。不過對于中原河南,卻又是不折不扣的西都。到頭來當年武周仍舊是不正中。
從那以後的十三朝洛都如今都留下了什麼?武則天讓人在石窟建了個奉先寺,按自己的容顔鑿了個像,叫盧舍那佛,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這當然是無與倫比的鎮窟之寶了,佛高超過了十七米。我們來時,曾經來過的同伴回頭對我們說正在整飾呢,走吧。我擡頭望果然是圍閉,馬上就沮喪了。
回來沒幾天,盧舍那佛七月二十一日恢複開放,從網上看到一千多歲的武女皇依舊端莊威嚴,又增添幾分容光煥發。當地人說心情不好來瞧一眼大佛就好。我記起那年去大足石刻,整修的千手觀音剛剛開放,貼了金箔,金光閃閃,我在恍惚中像是進入到泰國的廟宇。當時同行的老友就說這是破壞。說好的修舊如舊呢?好在,龍門石窟奉先寺那座盧舍那佛并沒有重新穿上霓裳,也沒有金箔貼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洛陽城還有城嗎,又或者重新砌了古城,不得而知。洛陽最早應該是在洛水之陽,故名之。洛水伊水彙在一處奔黃河而去,卻成就了交彙處的龍門和龍門石窟。依水給我的印象十分奇特,既遼闊浩蕩又平靜沉寂。我隻去了伊河沒去洛河,是遺憾,話又說回來,疫中到得了洛陽走一趟已經相當不容易,那怕是郊區。
從前洛都有龍門石窟、白馬寺和嵩山少林寺,并稱三寶,後來少林寺被劃分去了鄭州。去洛陽,龍門石窟和白馬寺都去了也就沒有太多遺憾了,溫書至緊要是劃重點。去旅行就是一種感受,不太可能走一回就做了一場學問,如今有太多的浮躁、堆砌和子虛烏有,眼見也不為實了,有些東西眼不見為淨。
洛陽後來成為了西都,因為有了東邊的六朝古都開封,包公就是在開封府裡辦公。盡管後來六朝汴京被黃河缺堤給淹了,成為地下都城。我們在原來的計劃中,還要去嵩山和少林寺,去開封府和清明上河園,都讓疫情的升級給攔腰斬斷,行程就在省城鄭州結束,有首無尾,從來都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嵩山少林寺劃歸鄭州,大方面的原因乃鄭州成為新中心,鄭州成中心不是因為處于西都洛陽和東京開封之間,而是因為鐵路樞紐,二七紀念碑之所以是鄭州的地标,那是因為紀念二七鐵路大罷工。誰能想得到呢,真是滄海桑田。回過頭來說行程腰斬這檔事,同事說别抱怨了,你畢竟潇灑走了一回,還是中原大地,我還沒出發呢,出不了發了。
說得也對,要怪就怪賴着不走的三年新冠疫情吧,不是說旅遊就是一場“說走就走”嗎?我的老同學後來說,你再來!這話當然隻能當半真半假聽了。
還好,總算吃了一次洛陽牛肉湯。我這是先知先覺,回來上網才知道洛陽牛肉湯名聲在外,隻有我一個人點了牛肉湯,這就是差距。洛陽的牛肉湯和北方常見的泡馍一個樣,是一份完整的飲食,不似廣東,湯是湯菜是菜飯是飯,喝湯、品菜、吃飯雖然聯系密切,卻又各行其事。
當然洛陽真正的一桌菜叫水席,如果我們住下來,興許就可以一試為快了。都會是必須有席的,過去隻聽說過滿漢全席,沒聽說過洛陽水席,孤陋寡聞。去旅行吃的就是地方風情文化,入鄉随俗。洛陽去過了卻不知水席為何,這太說不過去、太遺憾。
遺憾多的是,還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帶回一件工藝品或者說旅遊紀念品,尤其是洛陽的唐三彩那麼聞名天下。這颠覆了我一直的所作所為。十多年前洛陽的朋友送我唐三彩,她問要駝還是要馬,駝代表平安,馬代表發展。我要了平安,如今我想要一匹馬。真是颠倒的人生。不過人的想法很奇怪,總不是一成不變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