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人們是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那麼在古代沒有手機的時候,古人們都靠什麼娛樂解悶呢?本以為古人會很無聊,結果卻是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
1.雙陸
武則天也愛飛行棋
雙陸是從外國傳入中國,流行于曹魏。以擲骰子的點數決定棋子的移動步數,首位把所有棋子移離棋盤的玩者可獲得勝利。這規則是不是很熟悉?簡直就是古代的飛行棋呀!
雖然看似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但其實也很講求策略,需要玩者從變化的局勢中選出最佳的解法。據說,武則天也很愛下這種棋呢!
2.骰子
唐明皇:我要重四
由于點數無法預測又組合衆多,骰子被稱為博戲之祖;時至今日,我們的許多遊戲依然和它有關。骰子最早産生時形狀各異,後來才統一為正方形。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骰子上的數字1、4是紅色的,而2356是黑色的,這是為什麼呢?
據傳,一次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玩時,需要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4”才能轉敗為勝;于是他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是“重四”,于是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
3.馬吊牌
古代撲克鬥地主
馬吊牌是明代中期出現的中國第一副成形紙牌,也是撲克牌的前身。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四人玩耍,每人先取8張牌,剩餘8張放在桌子中間,大家輪流出牌、取牌。
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他下莊,聽起來像是古代版的“鬥地主”。
4.推牌九
麻将前身 範思轍最愛
大家都有沒有看《慶餘年》?範思轍的最愛便是“可否與小生共推牌九”。牌九起源于宋代,是麻将的前身,有采用牛骨、象牙等制作,所以又稱“骨牌”“牙牌”,基本玩法就是以點數大小分勝負。
牌九又分大牌九與小牌九,大牌九是每人四張牌,分為大小兩組,分别與莊家對牌,全勝全敗為勝負,一勝一敗為和局;小牌九是每人兩張牌,勝負立現,由于幹脆利落,小牌九流行較廣。
5.六博
象棋因此演變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争博一局。隻緣獲籌心歡悅,廢寝忘食仍嗜迷。六博大緻在春秋便出現了,到了戰國時期已較為流行,象棋類遊戲因其演變而來。
李益的《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寫道:“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意思就是人們分撥玩着六博,笑語喧嘩,場面很是熱鬧。
6.九連環
2000年曆史的益智玩具
九連環是傳統民間智力玩具,在中國已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曆史,以九個環相連成串,玩法是将九環解開為勝。
漢朝才女卓文君在給司馬相如的信中有“九連環從中折斷”的句子,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的第八回也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
7.投壺
套圈 飛镖 擲标槍
投壺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平民家,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大家也有見到過這個遊戲。它由射禮演變而來,是在一定距離外将箭投入壺中,類似今天的套圈、飛镖、擲标槍。
各個朝代對投壺的規則作出了改良,令其更具有可玩性,什麼“蘇秦背劍”“鹞子翻身”“朝天一炷香”“張果老倒騎驢”等等,可謂花樣衆多。
8.射覆
你劃我猜的鼻祖
射是猜測,覆是覆蓋,"射覆"就是在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産生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射覆遊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
這,難道就是今天“你劃我猜”“你畫我猜”一系列遊戲的鼻祖?射覆看似隻是一個猜謎遊戲,實際帶有表演性質、心理判斷,甚至還有些占蔔意味。相傳東方朔就是一位射覆大師,在與漢武帝遊戲時屢猜屢中,李商隐也有詩提及這個遊戲:“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9.抖空竹
國家級非遺版陀螺
外是竹木、内裡中空,因此得名空竹。它由陀螺演變而來,最早隻是民間的兒童玩具。因為玩法簡單、花樣繁多,在清代盛行起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加入到了抖空竹的行列。
空竹抖起來嗡嗡作響如牛鳴,同時還能做出很多花樣招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觀賞性,故而使愛好者們樂此不疲。空竹是原來老北京常見的玩具,今天已經成了國家級非遺項目。
10.木射
教育性質保齡球
15根類似筍形的木柱作靶子,其中10根塗紅色,刻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5根塗黑色,刻以慢、傲、佞、貪、濫。
将這15根木筍立在平坦的場地一端,人在另一端抛木球去擊打它們;以擊中朱色筍者為勝,以擊中墨者為負,最後誰擊倒的朱色筍多,就是終勝者。沒想到,古代就有保齡球了,還刻有這麼教育意義的文字。
古代的娛樂實在太多啦,還有“足球”蹴鞠、“台球”彈棋、“曲棍球”步打、“高爾夫”捶丸……有些項目如今已經消失,有些項目卻依舊有留存或是改良,大家不妨也來體驗一番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