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技】之四十三:疑昔為今
最新、最實用的詩歌實戰技術。選一首令人難忘的好詩,用一分鐘時間,把一個詩歌技巧講明白。
失去十字架的教堂
詩/沙漠
還沒看見那山,就看見了
那座教堂。它在高高的山崗上
前部分建成塔樓
在塔樓頂上
又豎起那麼高的
十字架!仿佛是一個信仰的高度
刺疼了另一個
或者,隻是讓另一個不爽……
一聲喝令之後
仿佛耶稣不再受難
仿佛基督教義,被放低了一截
技法:
【疑昔為今】很多人寫詩不注意時态,很多人寫詩不會用時态。時态,簡單地說,至少有過去、現在、将來三種存在。一首詩要寫出層次感和豐富性,建議至少要有兩種以上時态并存。一般而言,現在時時态是讀者目光聚焦的地方。可時間像一摞碟子,有着厚厚的堆積,過去占了絕大部分,現在隻是最上邊那一層。所以寫詩時,經常要有很大比重在說過去,這個誰也繞不開。怎麼把過去寫得跟現在似的,是一門手藝。
疑昔為今,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在對過去進行表述時,通過迷惑性手段,使讀者錯以為是在表述現在。通過此技法,可以增強在場感和代入感。
剖詩:還沒看見那山,就看見了
那座教堂。它在高高的山崗上
前部分建成塔樓
在塔樓頂上
又豎起那麼高的
十字架!
如果不看下文,會以為這些說的就是現在詩人所見。為什麼呢?這句話起了關鍵作用——“還沒看見那山,就看見了/那座教堂”。這句話起了迷惑作用。有了這個迷惑,詩人繼續寫“它在高高的山崗上/前部分建成塔樓/在塔樓頂上/又豎起那麼高的/十字架!”,就會讓讀者“誤認為”這也是教堂現在的狀态。其實是現在嗎?不是。通過下文可以看出,十字架現在已經被拆掉了:“一聲喝令之後/仿佛耶稣不再受難/仿佛基督教義,被放低了一截”。
造句:1.
剛推開貼大福字的木門
就聞見外婆香噴噴的粥
偷吃幾顆栗子,幾個大棗
天黑了,天涼了
外婆不在了
2.
我看了一眼表
現在五點半,草原的夕陽正在墜落
無邊的紅和無邊的綠互相浸染
後來一談起這個場景
我就要和老戰友喝幾盅
3.
唐·王勃《九日懷封元寂》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蘭氣添新酌,花香染别衣。
九秋良會少,千裡故人稀。
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歸。
解析
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歸。要讀懂意思,必須對照上一句:九秋良會少,千裡故人稀。
意思是說:九月天高氣爽,本來是交朋會友的大好季節,但與親人好友遠隔千裡,身邊連一個屬于的人都很少見到,今天隔着高聳的龍山(也稱為隴山),隻能盼望着親朋好友的書信快快到來。
重點:本技法的使用會形成一個特有的結構,即:誤導性文字 主體性文字(被誤認為現在的過去) 結果性文字。誤導性文字是難點,直接決定技法能否使用成功;結果性文字是重點,不可或缺,進行誤導之後,要向讀者揭底,告訴他:我剛才寫的隻是看起來像現在,其實還是過去。這樣才能起到作用。咱們舉個反例:
我看了一眼表
現在五點半,草原的夕陽正在墜落
無邊的紅和無邊的綠互相浸染
疑昔為今實際上不改變今昔的屬性,今還是今,昔還是昔。我們要的是“假現在”,而不是“真現在”。所以,我在造句裡還要追加兩句:
後來一談起這個場景
我就會和老戰友喝幾盅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樣在時态上不是前後矛盾嗎?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詩是主觀的,時态也可以随心情流淌波動,一定的矛盾更有味。
感悟:
時态,是對時間的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