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俗話說,隔代親。孩子們一般都會和隔一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近一些,這是因為老一輩都會對孩子寵溺一些,特别是對小孩子。
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随着孩子慢慢長大,和外公外婆之間的感情也淡了許多。
孩子越大越抗拒去外婆家很多孩子都有這個現象,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滿心歡喜地跟着媽媽回婆家,見到外公外婆時也非常高興。
但長大了以後,就不喜歡跟着媽媽回去了,甚至有的孩子會抗拒回外婆家。閨蜜家的孩子便是這樣的。
過年的時候閨蜜要帶孩子回婆家玩,但是孩子卻推拒拖拉,一副不情不願的樣子。閨蜜覺得很奇怪,就問她“你小時候不是很喜歡去外婆家玩嗎?怎麼現在就不想去啦?”
結果孩子支支吾吾說不出個原因來。閨蜜感到很寒心“從小就教育她要孝順,結果現在都不想回去看一眼外公外婆”。
孩子一直不願意去,閨蜜一着急,就罵了孩子幾句“書裡有教你這個樣子嗎?你讀書都讀哪去了?”結果孩子更不想去了,還跟閨蜜鬧起了别扭。
其實,孩子不願意去外婆家不是不孝順的問題,很多時候問題并不全在孩子身上,父母一味的責備全無用處,反而會影響親子間的感情。
一般來說,孩子不願意去外婆家有幾個普遍原因,歸結起來無非就是沒有歸屬感、太過拘束。
孩子抗拒去“外婆家”的原因?▲ 沒有歸屬感
和自己家不同,外婆家畢竟都是旁系親屬,孩子潛意識裡一直把自己當外人,沒有歸屬感。
況且逢年過節時,外婆家裡來走親戚的人更多了,這就意味着孩子要面對的陌生人也越多。很多孩子便是不喜歡這種人很多,需要各種寒暄的地方。
小時候的孩子心性單純、不會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可以忽視七大姑八大姨大量的目光,但長大後就不同了。
在不認識的親戚都冒出來打招呼的環境裡,孩子會感覺很拘束、放不開手腳,自然沒有在自己家帶着舒服。
▼ 外婆區别對待
老一輩人最喜歡講究内外親疏,外婆也有自己的親孫子孫女,也許外婆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她對親孫子孫女和外孫子孫女,确實是不同的。
孩子是很敏感的,可以一下辨别出來别人對自己的态度,感覺到被區别對待後,自然就不願意再去了。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和長輩的感情呢?★ 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成長期會遇到許多疑惑和煩惱,很多時候他們會将煩惱藏着掖着不說,所以家長要找出時間和孩子談心。注意是“談心”不是教育。
談心是以較為平等的方式與孩子交流生活心得。空餘的時間,媽媽可以講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增加孩子對外公外婆的了解,拉進孩子與外公外婆間的距離感。
★★ 鍛煉孩子社交技能
應付七大姑八大姨本質上也是一種社交。孩子之所以會害怕人多的寒暄場合,也是因為對社交了解甚少,不會應付這種場面。
結語不論是為了逢年過節時撐場面,孩子為了孩子以後的人緣交際,家長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适當為其解釋不同的場合要說些什麼樣的話,對待不同輩分的人要用什麼不同的态度。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怕去外婆家啦。
今日份互動話題:你們多久帶孩子回一趟婆家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這裡是小鴻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