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号周刊#
公孫龍,字子秉,趙國邯鄲人,與前面故事裡說到的惠施,同為“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善于辯論,以進行邏輯分析和探尋思維規律見長,故又稱“辯者”,所以惠施和公孫龍都是能言善辯之輩。
公孫龍在做平原君的門客期間,剛好經曆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虞卿當時不知是怎麼想的,也許是想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吧,準備以信陵君出兵救趙保存了邯鄲為理由替平原君請求增加封邑。公孫龍得知這個消息,就連夜去見平原君。
公孫龍見到平原君就問:“虞卿是不是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趙保存了邯鄲為理由替您請求增加封邑?”平原君回答說:“是的。”公孫龍說:“這事絕對不能這樣做呀。您想想看,國君任用您擔任趙國宰相,劃出東武城封賜給您,都是因為您是國君近親的緣故,并不是因為您的智慧才能是趙國唯一的選擇,也不是因為您有多大的功勞吧?您坦然接受這一切,也是由于您是國君的近親的緣故啊。如果因信陵君出兵救了邯鄲而您卻要求增加封邑,這豈不是在沒有功勞的時候,是近親的關系而獲得高官和封地,而有功的時候,又要求按照普通人來論功行賞,這兩頭都要占的做法顯然是很不合适的。虞卿這是不管此事成功與否都占主動,想兩頭吃呀。事情成了,與您有功,事情不成,又與您有争功之情。您千萬不能聽從他的馊主意。”
平原君于是就拒絕了虞卿的建議。
公孫龍作平原君門客期間,平原君對待公孫龍很是優厚,公孫龍善于進行“離堅白”命題的論辯,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悖論,就是“白馬非馬”論。他認為,“白”是顔色,“馬”是形狀;“白馬”,既有“白”又有“馬”,所指并非一般的“馬”,所以“白馬”就不是“馬”了。“白”、“馬”的概念是各自獨立的,“白馬”與“馬”也是各自獨立的概念。他的結論是:“求馬,黃、黑馬皆可緻;求白馬,黃、黑馬不可緻。”這個辯題所論,涉及一般性概念與具體性概念的差别,不太好弄清楚,公孫龍以其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讓許多大儒都無言以對,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可以看看這個白馬非馬怎麼說。
說是有一日,公孫龍騎馬進城。守城士兵說:“王法規定,馬過城門應當納稅。”公孫龍說:“馬過城門應當納稅,但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不應當納稅。”士兵說:“白馬當然是馬,你應當納稅。”公孫龍反問道:“如果白馬是馬,那麼,黑馬也是馬了?”守城士兵說:“那是當然的。”公孫龍繼續說道:“按照你的邏輯,白馬是馬,黑馬也是馬,那麼,白馬和黑馬就沒有差别了?所以,白馬非馬。”
守城士兵被公孫龍說得不知如何應對,連連點頭,但是不為所動,說:“你說得很有道理,請你為馬匹付錢吧。”最終,公孫龍為了進城,還是為馬納了稅。
後來鄒衍遭讒離燕,曾經到趙國,與公孫龍在趙平原君處辯論“白馬非馬”之論,鄒衍縱論至高無上的正大道理,駁斥公孫龍的名辯命題,此後平原君便辭退了公孫龍。
下一篇咱們聊聊鄭袖妙計除異己,紅顔幹政誤楚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