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皇帝老婆為什麼叫皇後?有人說,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皇後就是皇帝背後的女人,所以叫皇後。
這個理解乍看起來是這麼回事,但要知道,在古文中皇後的“後”和前後的“後”并不是一個字,所以“皇帝背後的女人”這種解釋完全不對,皇後的這個“後”字顯然别有它意。
先來看一張圖片。
安陽殷墟博物館司母戊鼎照片
上面這個鼎很多人應該熟悉,曆史課本曾經介紹過,這是商朝已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但是2011年的時候,它的官方稱呼變了,現在叫“後母戊鼎”。
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照片
為什麼突然要說司母戊鼎改名的事?因為這和“皇後”之名的确定有着莫大的關系。
想一下,好端端的為什麼要把“司”改成“後”?“司”和“後”之間有什麼聯系?這個“後”究竟代表什麼?
我們看一眼鼎上的銘文。
很多人會奇怪,從字形上看,這明明就是個“司”字,怎麼非說這是“後”?
實際上,甲骨文有正反共存的現象,即一個字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後”和“司”在甲骨文裡就是同一個字(自戰國金文才将兩個字分開),但其中的含義卻大不相同。
“司”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司,臣司事于外者。”有掌握、處理的意思。後來引申為掌管,比如一些官職:司籍(管理典籍);司方(掌管一方;古稱指南車);司衡(主管;主宰);司勳(主管功賞之事);司衛(負責保衛)。
當初郭沫若先生定名司母戊鼎,是将“司母戊“解釋為”祭祀母親戊”。近代學者羅振玉在《殷虛書契考釋》中論證:
“商稱年曰祀,亦曰祠。《爾雅·釋天》:‘商曰祀’。徵之蔔辭,稱祀者四,稱司者三。曰‘惟王二祀’,曰‘惟王五祀’,曰‘其惟今九祀’,曰‘王廿祀’;曰‘王廿司’,是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司”是祭祀,“後”怎麼解釋?
“後”最初指的是君主、首領。《說文解字》這麼解釋:
“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号者,君後也。”
從象形意義上來講,“後”就像一個正在發号施令的人一樣,所以賦予了它君主的意思。
看下圖秦始皇的手勢,是不是和“後”很像。
另外,《爾雅》也稱“後者,君也。”《詩經·商頌·玄鳥》中:“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這個“先後“就是”先王”的意思。
比如,夏朝統治者“夏後氏”中的後就是君王的意思。包括夏太康時期奪權的有窮氏後羿,其中的“後”也是首領之意。
那後母戊鼎的“後”是不是是君王的意思?如果這麼理解,“後母戊”就是“君王的母親戊”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從商滅夏之後,“後”便不再用作商朝君主的稱呼。在蔔辭中所有活着的商王皆稱為王,王去世後可以追稱為帝,所以将這個“後“理解為君王似乎不太符合時代背景。
有人認為後母戊的“後”與皇天後土的“後”同義,可以理解為“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的意思,“後母戊”即“偉大的母親戊”。但在“皇天後土”這個詞中“黃天”和“後土”是分别連在一起的,單獨解釋這個“後”未免有些牽強。
更多人認可的說法是:“後”是對“母戊”封号。如果說“後”作為一國之君的稱号被商朝君主棄用後,成為了對重要成員或者諸侯的封賜,是更為靠譜的理解。
且不管後母戊鼎的“後”是不是王後的意思,至少它證明了“後”曾經作為對男性首領的稱呼,在逐漸向女性身上轉移。
明代皇後鳳冠
到了周朝,“後”開始正式成為天子正妻的稱謂。
《禮記·曲禮下》有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周禮·天官冢宰》中記“内宰”之職務,有“以陰禮教六宮”一說,漢代鄭司農注:“陰禮,婦人之禮。六宮,後五,前一。王之妃百二十人:後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婦二十七人,女禦八十一人。”
“後一人……”,表明“後”作為君主元配的稱謂正式被确認,用代表首領的“後”來稱呼正妻,也表明王後作為六宮之首的地位及執掌後宮的權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為最高統治者的稱号,同時也确立了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制度。
自此,皇後的稱呼才穩定了下來,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制定了皇後的稱呼,但是他的皇後是誰,或者說他是否立過皇後,卻沒人知道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