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高校畢業就業壓力大嗎?文 | 餘天佐近年來,随着工程技術更叠和工程師職業流動的日益加快,諸如領導力、設計、問題解決等工程通用能力,因其具有超越工程學科領域的廣泛适用性,被世界各國視為工程師個人取得職業成功、國家實現經濟繁榮的必備能力,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現在高校畢業就業壓力大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文 | 餘天佐
近年來,随着工程技術更叠和工程師職業流動的日益加快,諸如領導力、設計、問題解決等工程通用能力,因其具有超越工程學科領域的廣泛适用性,被世界各國視為工程師個人取得職業成功、國家實現經濟繁榮的必備能力。
在這方面,我國逐年加劇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從根本上說,是高校培養的人才素質結構(包括通用能力)與産業界需求不相适配(以下簡稱失配)的重要體現。
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邏輯起點在于從需求側出發,調查産業界工科畢業生的通用能力失配現狀及問題,分析影響失配的教育過程性因素,從而增強工程教育的社會适應性。否則,工程教育将在理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偏離工程教育的本質要求。
通用能力各維度無一不顯著失配正是基于上述考慮,筆者與同事共同研究了工科畢業生的通用能力失配現狀與影響因素。
我們将工科畢業後的通用能力分為六個維度、53個指标,同時從重要度和績效兩方面對每個指标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無論是六個維度還是具體指标,工科畢業生都存在顯著失配。
在六個維度中,工科畢業生失配度從大到小的通用能力維度依次是問題解決、工程設計、學習和溝通、工程知識、領導力、職業态度。
在工程知識方面,專業前沿知識的持續快速叠代特點,使得學生在校習得的知識在進入企業時可能已經過時。
然而,高校又未給畢業生提供持續的教育服務,因此,工科畢業生對專業前沿動态的需求旺盛。
調查發現,與大學日益強調寬厚的數理基礎教育現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工科畢業生對工程基礎科學知識,特别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提升并不那麼緊迫。
究其原因,大學基礎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程制度設計存在脫節,基礎課程教學以學科為本位,忽視專業需求,也缺乏行業特色;師資分科管理評價體制及教師的學科身份認同因素,也使得基礎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中,難有實質性的跨學科合作。
在領導力方面,工科畢業生失配度最大的莫過于談判、演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能力對工程師的重要性早已被人們所認識,但我國高校工程領導力培養工作才剛剛起步,大多數高校尚未落實在相關課程和教學之中。
在問題解決方面,盡管國家頒布了不少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文件,但工科畢業生的創造和創新能力失配度依然是最大的,由此反映出高校工科生創新教育實踐與産業界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工程創新教育任重道遠。
在工程設計方面,失配度最大的則是外語能力。
一方面,英語是工程師進行技術及相關商務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另一方面,“一帶一路”背景下,工程技術的互聯互通及我國工程技術人才輸出對非通用語言的需求與日俱增。
然而,當前的大學外語教育顯然無法滿足工程師的從業需求,而且很少面向工科生開設專業英語,絕大多數工科生并未接受過非通用語言能力訓練。
此外,溝通和信息獲取能力也存在明顯失配,這與學校教育的缺位不無關系。
學術論文發表的培養作用不顯著研究發現,盡管發表學術論文數量與各項通用能力失配度之間存在微弱負相關,但并不顯著。換言之,學術論文發表經曆對工科畢業生通用能力的彌合作用是有限的。
由此可見,高校和院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将學術論文發表與獲得學位、資源分配、評優選先相挂鈎的做法缺乏産業界的需求支持,甚至有違工程教育規律。
著名工程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曾說過:“科學家發現已經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師創造一個過去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世界。”與基礎學科教育不同,工程教育主要遵循科學原理應用-創造邏輯,而不是科學原理發現邏輯。
然而,學術論文發表的基本要求恰恰是科學原理、機理的發現貢獻。因此,用學術論文發表評價工科生的研究工作将會進一步加劇工程教育的科學化傾向,進一步擴大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的鴻溝。
研究還發現,有科研項目訓練經曆的工科畢業生在各個維度的能力失配度顯著低于沒有科研項目訓練經曆的工科畢業生。
進一步分析發現,參與科研訓練項目數量與工程知識失配度呈顯著負相關。而且,有專利申請經曆的工科畢業生在工程知識、學習和溝通、工程設計的失配度顯著低于無專利申請的工科畢業生。
換句話說,科研項目訓練和專利申請經曆對工科學生通用能力提升具有綜合性作用,能夠産生超乎課堂教學和課程項目的效果。
高校應針對通用能力培養改革工程課程針對上述問題,高校應當站在國家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工程通用能力在工程師個人職業發展和國家科技實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納入工程教育目标和制度化的課程體系之中,特别重視發展專業前沿知識、溝通、談判、演講、組織管理、創新和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國際視野、信息和文獻研究等能力。
同時,高校也要打破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壁壘,以學生有效的專業學習為中心,以工程專業問題為驅動,實行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一體化設計及适切的師資管理體制,并根據不同工程專業領域需求設置專業英語必修課,促進英語教學與專業的深度融合。設置非通用語選修課,培養“工程專業 非通用語”的複合型工程師,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做好語言準備。
此外,高校要善用科研項目訓練和專利申報等高影響力實踐,正确認識學術論文發表在學生通用能力培養中的有限價值。
建立工科本科生科研訓練制度,突出科研訓練的教育性、創生性,提供本科生科研訓練所需的經費、設施設備。
建立知識産權和專利素養教育體系,提升工程知識運用、信息獲取、工程設計和書面溝通能力。進一步淡化或取消工科碩士生層次學術論文發表與學位獲得相挂鈎,使學術論文發表回歸技術寫作表達、交流、總結反思訓練的初衷;同時,探索工科碩士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專利評價方式。
在設計和實施層面,要有基于團隊或項目的教學,在團隊或項目驅動中提升學生演講、協商、溝通、會議等職業技能。大學可聯合大型企業并依托其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管理部門成熟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和師資,面向工科生開發和開設項目組織與管理、商務談判和演講、技術寫作和溝通等短期的模塊化課程,實行學分化管理。
此外,還可依托高校自有管理學科在企業管理研究、咨詢、培訓等方面的優勢,針對工科學生開發和開設領導力、溝通能力模塊化課程。
最後,大學要擺脫“精英校友”捐贈的校友工作路徑依賴,針對工科畢業生在專業技術前沿、領導力等方面通用能力方面提升的巨大需求,利用自身在學科研究、師資力量和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為處于不同職業發展階段、不同技術崗位的工科畢業生提供定制化的繼續教育服務,從而構建新的平等的“資源交易”關系。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