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慶, 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曾任荊州刺史,自幼才華出衆,愛好文學,喜納文士。《世說新語》,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門客編寫的志人小說集,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
《世說新語》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善于通過一言一行刻畫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是我國最早的筆記小說。
《詠雪》選自“言語”篇,《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方正》篇。
第一篇《詠雪》一、課文批注
二、字詞句式:
1、古今異義:
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 今義:子女。)
未若柳絮因風起(古義:趁、乘。 今義:因為。)
2、文言句式:
白雪紛紛何所似(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何所似”應作“所似何”理解)
三、重難點分析:
1、謝家聚會吟詩,為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内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
2、文中為何不寫謝太傅更欣賞哪一個回答?
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後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确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韫的才氣。意在言外,确實耐人尋味。
3、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
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拟“大雪紛飛”,各有千秋。
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顔色和下落之态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
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将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四、主題歸納:這則小故事通過謝家兒女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韫的文學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出一種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第二篇《陳太丘與友期行》一、題目解說: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颍川縣(今河南許昌東)人。曾任太丘長。“期”是“約定”的意思。标題的意思是陳太丘與朋友相約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本篇出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
二、課文批注:
二、字詞句式
1、通假釋義:
尊君在不(“不”同“否”,表示否定)
2、古今異義:
太丘舍去(古義:離開。 今義:從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來”相對。)
3、一詞多義:
不:①尊君在不(同“否”,表示否定) ②待君久不至(副詞,表示否定)
三、問題探究:
一、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說父親的朋友不按時赴約)
第二,他懂得“禮”的重要;(說父親的朋友“對子罵父”是無禮)
第三,他的辯駁有理有據,他本人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門不顧”的行為,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
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探究①:失禮。元方批評友人無禮,自己更應做到有禮——友人已經認錯,又是父親的朋友,是長輩,即使有錯,元方也應以禮待之。
探究②:不失禮。友人失信又失禮,行事不端,态度惡劣;元方必須用“入門不顧”的态度維護自己和父親的尊嚴,這是堅持原則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給友人一個難忘的教訓。
三、寫作特色
1、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文中描寫陳元方的形象是從“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開始的。首先描寫了元方彬彬有禮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寫了元方對客人罵其父的回擊:“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據理駁斥。最後寫“元方入門不顧”。一個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2、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本文剪裁得體,而且在語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飾,給人以真實自然的感覺。
四、文章主旨:這篇志人小說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出小小年紀的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