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堆肥是利用島本酵素菌種(俗稱酵素菌)中好氣性發酵微生物産生的糖化酶、蛋白酶等水解酶分解富含有機質的原材料,如各種農作物稭稈、鋸末、農副産品廢棄物等,通過高溫堆積發酵,再經後熟處理制成的發酵有機肥料。
島本酵素堆肥技術由島本微生物在國内已經推廣應用二十多年,在生态有機基地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土壤調理、環境改良、資源再利用、優質農産品生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濰坊島本微生物技術研究所于2016年總結酵素菌技術20餘年科技成果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在國内首次提出了發展“酵素農業”的倡議,“酵素堆肥”技術及産品的應用是酵素農業技術的一部分,是研究所科技項目“酵素農産品GAP标準化生産體系建設”技術體系的組成部分。本技術經過多番理論與實踐調整制定而成,目前已經為成熟技術,适用于有機農業、生态農業、綠色農業、安全農業等大型種植基地及合作社運營。
基本配方
有機物料:稭稈或麥草800千克,幹雞糞200千克,鈣鎂磷鉀20千克;
菌種配比:島本酵素擴大菌1-3千克,紅糖1-3千克,麸皮或米糠10-30千克;
注意:有機物料原料具有多樣性,不同原料需合理配比。
實施過程
(1)菌種制備:
将島本酵素擴大菌菌種與麥麸(或米糠)按比混合後,将紅糖用溫水化開後潑灑進去混合均勻備用;
(2)有機物料制備:
将稭稈或麥草攤成50厘米厚,加水充分泡透後,将幹雞糞均勻撒在麥草上,再将制備好的菌種按比混入,将鈣鎂磷肥均勻撒上,充分摻勻後,堆成1.5~2米高,2.5~3米寬,長度超過4米的長方形料堆,原料不少于15立方米;
(3)過程管理:
夏季,發酵溫度上升很快,一般第二天溫度即升至60攝氏度,維持7天左右,翻堆1次,注意翻堆要均勻徹底,将外面的原料翻入裡面,将裡面的料翻出。之後,每7天左右翻堆1次,前後共需4次。最高發酵溫度不應超過75攝氏度。當第四次翻堆後,注意觀察溫度變化,當溫度日趨平穩且呈下降趨勢時,表明肥料發酵完成。
注意事項
島本酵素堆肥最好在水泥等硬質地面上進行。生産過程中,必須切實注意溫度、濕度、顔色、氣味等的變化。從堆肥發酵開始,每8小時測量一次溫度。物料的适宜溫度為60~65攝氏度,最高不應超過75攝氏度。生産上,當溫度升至70攝氏度時,要設法控制溫度,通常采用噴水或者翻堆的方法。如果溫度過低,可能是料堆中水分含量過大或通風不良造成,此時要注意适當翻堆以通風降濕。酵素堆肥的适宜濕度為50%-60%。由于發酵過程中産生大量的熱量,帶走大量的水分,如水分走失過快,可在翻堆時補充适量清水。随着發酵的進行,物料顔色發生變化,由黃色逐漸變成黃褐色,最後變成深褐色,且有光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