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真事還是虛構的?林語堂先生在《平心論高鹗》一書中寫道:“大觀園各人歲數矛盾重重,至今無法整理,取此必棄彼,取彼必背此”因此要想給《紅樓夢》排張“年表”“紀曆”什麼的,真是件十分困難且尴尬的事情結果總避免不了捉襟見肘,無法自圓其說,想要功德圓滿确實難矣,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紅樓夢是真事還是虛構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林語堂先生在《平心論高鹗》一書中寫道:“大觀園各人歲數矛盾重重,至今無法整理,取此必棄彼,取彼必背此。”因此要想給《紅樓夢》排張“年表”“紀曆”什麼的,真是件十分困難且尴尬的事情。結果總避免不了捉襟見肘,無法自圓其說,想要功德圓滿确實難矣!
其實要想走出此困境,隻需仔細讀一讀《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可。書中開始寫了大荒山的神話,“石頭”就來自大荒山青埂峰,後來“石頭”又進入了“太虛幻境”,并被“夾帶”在“一幹風流冤家”之中“投胎入世”了。因此,《紅樓夢》中的時間系統根本就不是我們認知的固定時間系統。可以說《紅樓夢》中是存在兩套時間系統的,“石頭”離開“大荒山”是“大荒山時間”的開始,而“石頭”離開“太虛幻境”投胎入世,又是“太虛幻境時間”的開始。這兩套時間系統是存在“時差”的,就像今天我們仍在使用的公曆和農曆,我們總是要過“元旦”和“春節”兩個年,兩個年之間存在着數十天的“時差”。可是“大荒時間”與“太虛時間”的“時差”,遠比“元旦”和“春節”的“時差”大的多。
那麼書中“大荒時間”與“太虛時間”兩個時間系統的“時差”是多少呢?根據第一回的描寫,甄士隐在女兒英蓮“年方三歲”時他夢見僧道二人攜帶那塊“石頭”變成的“美玉”前往“太虛幻境”,交給警幻仙子安排“石頭”去“投胎入世”。我們都知道人需要“十月懷胎”才能降生,當“石頭”降生時,英蓮的年齡就是四歲了。英蓮四歲屬于“大荒時間”,而“石頭”的降生時間則屬于“太虛時間”,由此可見兩個時間系統的“時差”為四年。
《紅樓夢》書中存在的主要人物的年齡矛盾現象,正是由于作者交互輪換使用兩套時間系統造成的。一個明顯的例子在第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衆人掣花簽吃酒,“襲人也伸手取了一根出來,卻是一枝桃花”上面“注雲:杏花陪一杯,坐中同庚者陪一杯……”然後“大家算來,香菱、晴雯、寶钗三人皆與他同庚”。書中此處明确告訴我們,襲人與香菱、晴雯、寶钗四個人是同歲。那麼,書中其他地方對此四人的年齡描述又如何呢?
先看香菱的年齡情況,香菱進入賈府之前原名英蓮,是“十二钗”中最早出場的人物。第一回中,寫了甄士隐“隻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後于元宵節時,看燈被拐丢失。當第4回英蓮再次出場時,卻已是“雖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歲的光景。”同是第4回,前面還寫了李纨之子賈蘭“今已五歲”。到後面第78回,賈蘭作姽婳詩後“衆幕賓看了,便皆大贊,小哥兒十三歲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學淵源,真不誣矣!”由此觀之,從第4回賈蘭五歲到第78回賈蘭十三歲,其間共曆八年。則此時香菱的年齡就應是21歲了,可同是第78回,寶玉為晴雯所作的《芙蓉诔》中卻寫晴雯“竊思女兒自臨濁世,迄今凡十有六載”。可見晴雯死時的年齡才17歲,這裡“十有六載”是紀年,而人的年齡出生為一歲,所以紀歲為17歲。如此所謂“同庚”的晴雯和香菱卻相差整四歲,這四歲正好是兩套時間系統的“時差”四年。
再說襲人的年齡情況,書中第19回,寶玉問襲人“今兒那個穿紅的是你什麼?”襲人道:“那是我兩姨妹子。”而且又說“如今十七歲,各樣的嫁妝都齊備了,明年就出嫁。”可見作為表姐的襲人應大于“兩姨妹子”至少幾個月或一歲,甚至更多,襲人此時年齡為十七八歲。因為此時還是省親之年的正月間,襲人生日是二月,過了生日襲人就算19歲了。而第78回是省親之年的後兩年,所以到第78回,不管怎麼說,襲人也要大于17歲的晴雯,不能“同庚”。如果19回襲人是19歲,則78回襲人也是21歲,與香菱一樣,減去“時差”四年,香菱、晴雯和襲人就“同庚”了。
此外,寶钗的年齡又如何呢?第22回寫了寶钗在賈府中過第一個生日,鳳姐說“聽見薛大妹妹今年十五歲”。第22回與第19回都是省親之年的正月間,因此到第78回,寶钗已過了17歲生日,但還未滿18歲,說她與晴雯同庚沒有問題。
綜上所述,由于作者利用兩套時間系統,在書中交互描述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的年齡,這樣同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點,就有了兩個時間系統的不同年齡。而不同的人之間,在相同的時間系統内,可以年齡相同,但當他們分處于不同的時間系統時,就有了年齡差。如果不同的人,又處于不同的時間系統時,并且還不在同一時間點,就會出現更複雜的年齡和時間變化。這種情況在書中也有出現,這将在下文中結合書中描寫再述。
關于黛玉的入府年齡究竟是幾歲,一直以來總是聚訟紛纭糾纏不清。如果我們利用兩個時間系統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會令人豁然開朗,問題迎刃而解呢?在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說寶玉“如今長了七八歲”,而小寶玉一歲的黛玉,此時就是六七歲,所以黛玉入府的“太虛時間”年齡是七歲。如按“大荒時間”則加上“時差”就是11歲。在《石頭記》已卯本和《紅樓夢》夢稿本中,黛玉在回答鳳姐的問話時說自己“十三歲了”。由于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屬于上半年生的,可以虛兩歲,下半年生的隻能虛一歲。再加上她那争強好勝的性格,在年齡上也不肯示弱,總愛講虛歲,所以自稱“十三歲”并不奇怪。如此情況還有後面第45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中,黛玉說“我長了今年十五歲”,此時還是在省親之年内,按“太虛時間”黛玉年齡隻有十三歲,自稱十五歲,還是虛了兩歲。換個角度我們從第二回和第三回的黛玉出場時看,書中文字為“今如海年已四十,……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到黛玉離家赴都時,林如海自己說:“汝父年将半百,再無續室之意。”林如海的年齡從“年已四十”到“年将半百”,時間約近十年,最少也是七八年,所以黛玉從五歲到入都前有七八年時間,這與她入賈府後稱自己十三歲,還是相符的。
另外,關于黛玉與寶钗是否同一年入府的問題,曆來也頗有争議。第四回寫寶钗比十五歲的哥哥薛蟠小兩歲,也就是說寶钗入府時十三歲。這裡用的是“大荒時間”的年齡,如按“太虛時間”年齡,寶钗就是九歲入府。此時黛玉六七歲,寶玉七八歲,這樣三個人的年齡差都是一歲,即黛玉七歲小八歲的寶玉一歲,寶钗九歲大八歲的寶玉一歲。從這樣的年齡關系看,黛钗入府就是同一年的事,最多黛玉比寶钗先入府幾個月,既使不是同一年,也就一個歲尾,一個年初罷了。可是書中多處描寫黛玉是先來的,且同寶玉是從小一塊兒吃住長大的,這又作何解釋?其實這正是作者有意運用兩個時間系統給我們造成的一種錯覺。寫黛玉在“太虛時間”七歲進府,又寫寶钗在“大荒時間”十三歲進府,本來兩人隻差兩歲,一下變成了時差六年,這樣就為寫寶黛從小一塊長大提供了時間空間。
再有書中第32回,有一段襲人與湘雲的對話,是有關史湘雲定親之事的描寫。襲人道:“這會子又害臊了,你還記得十年前,咱們在西邊暖閣住着,晚上你同我說的話兒?”史湘雲笑道:“後來我們太太沒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麼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來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此回也還是在省親年當中,這裡的“西邊暖閣”指的是榮國府賈母房間中的暖閣。過去襲人是賈母的丫環,湘雲來了曾與襲人住在暖閣裡。襲人跟了寶玉則是黛玉入府之前不久,這裡所謂的“十年前”是什麼時間呢?襲人提的事是“十年前”,史湘雲說是“一程子”。我們從寶玉的年齡看,入府之年是七八歲,省親之年是十三四歲,可知入府與省親之間相隔時間為六年。我們再從寶钗入府之年為十三歲,省親之年正月她過十五歲生日看,從入府到省親隻相隔了兩年。如從寶钗與襲人“同庚”看,省親之年襲人十九歲,寶钗也應是十九歲。在前文中我們讨論黛钗為同年入府時,寶钗僅大黛玉兩歲為九歲,如果用寶钗入府九歲與省親之年寶钗十九歲相比較,則入府與省親就相隔十年了。一種相差十年,另一種相差兩年。如果都在同一個時間系統,從入府到省親又隻有六年。正是兩種時間系統的交叉運用,兩個不同時間點竟出現了兩年,六年和十年三種時間差,再加上兩個時間系統的“時差”四年,就是四種時間差數字。
四種時差數字在書中奇怪出現,難道是作者在跟我們玩數字遊戲嗎?尤其是兩個時間系統的“時差”是四年,而從入府到省親在同一時間系統中為六年,是否作者有意在書中關合康熙皇帝的南巡,康熙一共六次南巡,曹寅和李煦兩家操辦了四次南巡接駕。更巧合的是康熙六次南巡的時間間隔正好有兩年、四年、六年、和十年四種情況,尤其是《石頭記》甲戍本第16回的一條回前批語告訴我們:“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看來《紅樓夢》一書與康熙南巡的關系,這還真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究。(康熙六次南巡分别是康熙23年、康熙28年、康熙38年、康熙42年、康熙44年和康熙46年。從23年至28年是6年,從29年至38年是10年,從39年至42年是4年,從43年至44年和從45年至46年都是2年。)
還有書中對賈母的年齡描寫,也存在着明顯的矛盾之處,紅學家對此并未給出比較合理的解釋。第39回寫了賈母跟劉姥姥的年齡對比,賈母問劉姥姥“多大年紀了?”劉姥姥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賈母則跟衆人說“比我大好幾歲呢!”由此可見,賈母此時的年齡比劉姥姥要小,不到七十五歲。但到第71回,書中卻寫“今歲八月初二日乃賈母八旬之慶”。可是第39回仍是元春省親的當年八月,而71回則是省親之年的後兩年八月,以上兩處時間差僅為兩年。那麼賈母的年齡為何會速增了五歲以上呢?這裡如按正常的時間推移,根本無法解釋。如果考慮作者在兩處分別使用了“太虛時間”和“大荒時間”,這樣賈母的年齡之謎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第39回賈母用的是“太虛時間”年齡,應為73歲,比劉姥姥小兩歲。由于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歲數,世俗上都避諱說,所以賈母隻含糊其辭稱“比我大好幾歲呢!”而不直說大兩歲。到第71回,如還按“太虛時間”,賈母隻有七十五歲。若按“大荒時間”加上“時差”四年,也就是賈母七十九歲了,由于慶生日時,往往習慣提前過整歲數的生日,七十九歲就可以過八十歲生日了。從賈母的年齡矛盾描寫,完全證實了在書中的确存在兩套時間系統。
再說一點,就是寶玉與元春之間的年齡關系問題。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說賈政夫人王氏“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說來更奇,一落胎胞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美玉來”,“就取名叫作寶玉”。如此看來,元春生于“大年初一”,第二年又生了“寶玉”,那麼兩人年齡最多相差兩歲。可到第18回元春省親時,又寫了元春進宮前“賈妃乃長姊,寶玉為弱弟”,“那寶玉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雖系姊弟,其情狀有如母子。”如此說來,元春則比寶玉要大的多,而不是兩歲,那這怎麼解釋呢?我們看第五回元春的判詞是“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闱”。所以省親之年,元春應為二十歲,而當時寶玉的年齡是十三四歲,但這都是“太虛時間”兩人的年齡,如按“大荒時間”,兩人的年齡加上“時差”四年,就變成了寶玉18歲,元春24歲了。這樣,用“太虛時間”20歲的元春與“大荒時間”18歲的寶玉比較,兩人就隻相差兩歲,與冷子興的演說相符。反之,如用省親之年24歲的元春與14歲的寶玉相比,則兩人相差整十歲,說“其情狀有如母子”也沒有什麼差錯。
另外書中第49回中還有一段多人年齡的描寫“此時大觀園中比先更熱鬧了多少,李纨為首,餘者迎春、探春、惜春、寶钗、黛玉、湘雲、李紋、李绮、寶琴、岫煙、再添上鳳姐和寶玉,一共十二三個,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紀最長,這十二個皆不過是十五六七歲”。作者在這裡把十二個人的年齡都“打包”在一起稱“皆不過是十五六七歲”,此時還是省親之年的十月中旬。
先看鳳姐的年齡,在省親之前的第六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就說過“這位鳳姑娘今年大不過二十歲罷了”。可現在如何卻又成了“十五六七歲”了?其實在兩套時間系統存在的情況下,這些人的年齡“十五六七歲”,并非都是同一時間系統的年齡,必須還要具體區分那一個人和那一個時間系統的年齡。都是十五歲,如某一個人在“大荒時間”年齡15歲,則在“太虛時間”年齡就是11歲。反之,在“太虛時間”15歲,在“大荒時間”則為19歲,而“太虛時間”的17歲,在“大荒時間”則為21歲。因此用兩個時間系統來看,“十五六七歲”的籠統年齡叙述,可與11歲至21歲的年齡區間等同。
在《紅樓夢》書中,太虛幻境石牌坊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正是點醒我們,書中故事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作者在用煙雲模糊法以“幻筆寫幻文”,使用兩種時間系統并不奇怪。隻是我們決不能以單一的固定的時間觀念去理解《紅樓夢》。最後我隻想對愛好《紅樓夢》的朋友們說:我們到世界各地去旅遊,需要倒時差,而我們到《紅樓夢》中去看風景,同樣要學會倒“時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