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院士發獎狀

院士發獎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7:49:53

昨日起

複旦大學師生的朋友圈

一張“院士領獎歸來”的圖片

刷屏了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1

圖中是11月3日

剛剛從北京人民大會堂

領回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

中科院院士、複旦大學教授趙東元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2

“他很低調,

那張證書裝在帆布袋裡

轉身又去工作了”

而趙教授領完獎後就回到上海

今天一早就到學校上課了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3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于評選極為嚴格,該獎項在曆史上曾出現多次空缺。

而趙東元教授

用低調、堅韌走到了今天

......

3萬元起家的“異想天開”實驗團隊

1998年,35歲的趙東元結束了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後工作,從美國洛杉矶直飛上海。這是這個東北人對上海的首次造訪,他在多家國内頂尖高校中,選擇了複旦大學。

在上海的23年裡,他從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成長為享譽國際的科學家。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同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稱号;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44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4

2000年,趙東元在複旦大學邯鄲校區化學西樓工作

趙東元至今仍記得,他剛到複旦大學時,國内整體科研條件和國外差距較大。學校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為他提供了3萬元科研經費。

他買了一台電腦,很快就坐進了簡陋的催化樓辦公室,開始寫起研究計劃。他帶着5個本科生,開始了對功能介孔材料創制和合成的研究。

“整個合成過程非常複雜,就像是在一個黑箱子裡亂撞。”趙東元團隊花了5年時間來“異想天開”,他後來回憶時發現,自己和團隊在前4年多的時間裡,幾乎都在“走彎路”。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5

曆史系學生給化學家團隊帶來“轉機”

誰也想象不到,“轉機”竟然會來自一名複旦大學曆史系的本科生。

2002年,複旦大學在全國率先施行本科生轉專業制度。當時,酷愛化學、高考未能被第一志願錄取的曆史系學生顧棟,申請轉到化學系、選趙東元做導師。趙東元非但不拒絕還表示歡迎。

時隔十幾年,如今已是武漢大學教授的顧棟,憶起十多年前的那個深夜,依然難掩激動。那天,他用一種反常規的方法進行實驗,測試得到一組非常漂亮的數據。

趙東元在學生的啟發下打開了思路。2005年,趙東元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文章,在“有機-無機自組裝”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有機-有機自組裝”的新方法,并将實驗方法公之于衆。該方法吸引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家科研機構跟蹤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發表論文4萬多篇。國際學術界評價這項研究的貢獻為“先驅”“裡程碑”“突破”等。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6

趙東元的課題組也一下子“火”了。成員們基于該項目成果發表論文200多篇,被引3萬餘次。

雖從事基礎研究,但趙東元的研究跟實際應用結合得相當緊密。後期經過不斷壓縮成本,趙東元團隊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業化生産,開展大規模制備。比如:

将介孔材料作為催化劑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轉化效率,該項目全國推廣後每年可為中石化增産約150萬噸高質量成品油;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噸級生産,運用于超級電容器,在北京奧運會的LED路燈和上海世博會的電動汽車上都得到了示範性應用;介孔材料還能在生物檢測、環境處理、電子材料等諸多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7

鼓勵學生随時随地“異想天開”

趙東元自稱“造孔之人”,“相當于拿個鑿子,在你們看不到的微觀世界裡‘造孔’”。而各種“異想天開”,如今已經成為趙東元及其團隊工作的動力和源泉。

有一次,他帶兒子去樂高世界玩,看到各種大型組裝構件,他便聯想,在微觀世界能不能也用各種功能基元搭建形成孔洞?随後他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介孔材料合成方法學中的模塊化組裝。

又有一次,他去醫院探望一名韌帶斷裂的病人,醫生需要用一個高分子韌帶将斷裂處連接起來,再讓韌帶重新生長。他又開始琢磨,能不能定向把兩個孔給嫁接起來?他把想法告訴學生,一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尋找能夠在微觀環境下把兩個孔慢慢誘導過來的材料,再通過化學作用合在一起。這項研究,目前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8

1980年,趙東元在吉林大學讀本科

趙東元出生于沈陽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沒有接受過什麼特别的訓練,但他從小就喜歡刨根問底,夢想長大成為一名科學家。因此,他也特别鼓勵青年大學生和青少年敢于“異想天開”。

因此,即便工作再忙,他也沒有放下科普。從為中學生開講座、錄制網課,到主編《十萬個為什麼(第六卷)》,但凡能給青年人帶去啟發的事,他一件也沒有落下。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9

他從不為學生設限。平時指導學生科研,他會給個大方向,但不會告訴學生具體怎麼去做,鼓勵學生自由探索。顧棟記得,自己有次為了投一篇文章,在國外聯系趙老師,沒想到老師立刻回複,那時國内已是淩晨一兩點鐘。

趙東元還堅持為本科生上《普通化學》17年,一周兩次課,他幾乎從未缺席。即使前一天還在外地開會,他也一定連夜飛回來上課。

院士發獎狀(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10

趙東元說過:“我真的願意做科研,因為科研面對的全是新鮮事物,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

很多學生發郵件請教他:到底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進您的實驗室工作?趙東元回:沒有别的,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愛科學,要有志于成為一名科學工作者。

陳垠杉綜合 記者王烨捷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