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談起了戀愛”,和小女朋友的相處,真像一對小情侶。
一開始她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太在意,後來女孩的父母找上門。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要重視這個問題了。
如今孩子早熟,身體成長跑在心智成長前面。
小學生擔憂談戀愛的問題,看起來有點“杞人憂天”,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提這個并不早。
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其實是父母早期的耕耘成果;孩子談戀愛時期的溝通和讨論,也植基于一向以來的鋪陳和準備。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三個重要元素,缺乏前兩項,就會想從愛情中加倍彌補。
未獲得爸媽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會特别需要被呵護,投入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對情感的聯結都比較強。
原始依附關系不穩定的孩子,比較容易用身體去填補那個缺口,在性關系中找關系。
孩子談戀愛了,家長該采取什麼樣的态度?失戀了,如何陪他走過傷心日子?
如何幫助孩子将青春愛戀,化成人生的養分?這些問題都是父母需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的。
01
父母态度很重要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談戀愛了,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憤怒,堅決反對,擔心過早有親密經驗的後續,害怕孩子受到傷害……還是有條件贊成,全心祝福?
一般情況下,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反對。
父母反對,一方面是覺得孩子還小,怕影響課業和生活,更多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處理,所以最好不要讓這件事發生。
但是,愛情和大人擔心的事,并不會因為反對和禁止就不發生。愛情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
《親子天下》節目采訪過許多心理咨詢師、輔導老師和家長,他們都一緻認為:反對、禁止的态度隻會将孩子往外推。
正确解決辦法是,不要讓關系變成“全世界隻有孩子知道”,将台面下的都放上台面,危險性會降低很多。兩人偷偷來,裡面會有很多性冒險。
兩性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
隻要不局限于發展太過親密的關系,每個孩子都需要與異性相處,也有很多期待,談戀愛可以是一種美好的學習和生命經驗。
02
父母調整心情3大原則
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 哪怕孩子已能平視或者俯視自己,父母依舊會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
所以,當孩子開始陷入愛情,父母調适心情要掌握3個原則。
第一,要冷靜。
不要太快反應,立刻表示反對或要當愛情軍師,保留一個談話的空間。
感激孩子願意告訴你,預告這會是一個很特别的經曆,讓孩子覺得你很健康地看待這件事,即使你心裡很反對。
不要立刻問對方條件、家世,免得讓孩子感覺你用成績等外在條件去評斷。
第二,在最短時間内,找到孩子信任、可以聊天的人,親戚、老師都可以。
有時孩子不能、也不願跟父母談約會細節,但一位可信任的大人提供“替代性的眼光”作參考,孩子也許就不會盲目投入眼前這段關系。
特别是對女孩而言,有關男友的親密行為很難跟父母談,第三者的意見可以避免她糊裡糊塗把自己奉獻出去,或避免約會暴力。
第三,分享自己的戀愛、失戀經驗。
分享也是一種言傳身教,父母高高在上,孩子會覺得不易親近。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自己也曾跌倒過,會讓孩子明白,愛情是人生中的大學問。
父母在經驗分享時,可以用佛洛姆“愛的藝術”提醒孩子,從“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去檢視自己的愛情。
而分享的目标,是讓孩子能談出個所以然,而不是隻講道理。
03
你還可以幫助孩子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他們未來對待感情的态度。
有三件事,父母越早教會孩子越好。
第一件事是尊重。
學會尊重自己是一劑最好的預防針。先尊重自己,教導孩子在關系中有意識和有能力說我不喜歡、我不舒服。
“不”說不出口,是因為有很多擔心害怕。學會說“不”,就要先尊重自己的界線。
第二件事,是生活拓展。
不要讓孩子太過倚賴一個人,父母要替孩子制造機會,累積與其他同齡異性互動的經驗。
我曾見到幾個麻煩的案例,都是太被保護的孩子,尤其是女兒,出了城堡,就以為這個人是世界唯一的異性。
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異性朋友之前,就應鼓勵孩子有群體互動,保持開放的狀态。
第三件事,教會孩子分手。
初次接觸愛情的孩子往往難以接受分手事實,需要家長協助。
父母要練習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你懂她/他的傷心、難過,用食物、陪伴去關心她/他,不要用道理去勸說。
孩子有挫折,一定想回家。若父母一路陪伴,孩子有分手問題會願意告訴你;若交往都不願講,分手一定是自己默默承受。
陪伴孩子度過情傷,不要做局外人。
好的情感教育,不是跟孩子一起跳腳或同仇敵忾,而是告訴孩子,分手不代表你不好或他不好,可能隻是不适合。
分手也需要一點時間。通常父母會希望不要影響學習,要孩子趕快恢複正常。
青少年多半覺得自己的感情很深刻,不喜歡被小看、被視為膚淺。
父母對剛分手的孩子說:你需要一點時間,但爸媽會陪你。隻有讓孩子願意說出來,父母或老師才有改善的機會。
年輕生命中有這種好好開始、好好結束的經驗是一種豐富。
能不能将年少時期的戀愛經驗,化成孩子人生的養分,家長其實扮演最關鍵的角色。
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父母也要與時俱進學習。
很多人願意花很多錢去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但卻不夠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親密關系。
情感教育不及格,要孩子先上大學再談戀愛,可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等。
孩子戀愛了,不是要把往外的孩子抓回來,而是先往内處理自己,看看自己在不安、恐懼什麼。
寫在最後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初三女孩寫的作文《原來我們不懂愛》,女孩從爺爺奶奶的日常入手,寫下了自己對愛情的理解:
愛情是負責任,是長久,是忠誠。
從爺爺奶奶身上,她懂得了愛情的可貴。
愛一個人,就要對他(她)愛護。
爺爺不能吃蛋黃,奶奶希望他每早吃兩片蛋白;
奶奶腰不好,菜買多了拎着很重,爺爺看了心疼;
奶奶晚上愛打空調,爺爺怕她受凍感冒……
愛一個人,就要對他(她)負責任。
爺爺會在奶奶出門前,多塞幾張錢在她的皮夾裡,會把圍巾提前拿出,會檢查她的雨傘有沒有在包裡;
奶奶會在爺爺打掃後,催着他去洗澡,幫他剃胡須和頭發,将他衣服洗掉。他們彼此負責了一輩子。
奶奶身高不行,揪爺爺耳朵時,爺爺都會故意彎下腰,嘴上叫着疼。
可見,最好的愛情教育是言傳身教,孩子通過長輩們健康的愛情,就能慢慢感受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和婚姻觀。
我們不可能完全成為孩子愛情路途上的向導,也無法替孩子解除不可避免的苦惱。
但是,我們可以領着她/他穿過“亂流”,将他們送往獨自振翅翺翔的軌道。
點亮“在看”,随手“分享”,帶孩子一起學會愛,感受愛,享受愛,發現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