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解讀國學論語

解讀國學論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23:11:29

更多精彩課程,請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虛空濟】APP,目前《論語》更新中~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讀國學論語(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1

“季氏旅于泰山。”

“旅”是祭祀祭山的意思。季氏要去泰山祭祀,我們先說說在以前古代,什麼樣的人可以去祭名山大川?首先天子才有資格去祭名山大川,諸侯國的國君可以祭祀自己境内的,也就是國土内的名山大川,其他人是不可以的。顯然季氏身份是一個大夫,他不是諸侯國的國君,更不是天子,是不可以去泰山祭祀的。因為當時泰山就是在魯國的境内,如果是魯國的國君是可以祭祀泰山的。

即使是天子祭祀泰山,也是去泰山述職,秉承天命,去向天地彙報自己做的功績,自己為國為民做了哪些事情;即使是一些沒有作為的天子,也不敢去祭泰山的,所以說季氏這樣的行為,非常的越禮,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講了下面的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這裡又提到了冉有,我們介紹一下冉有,冉有字子有,名求,也叫做冉求。在《論語》當中有多處提到冉有的,有的地方說“求”指的就是冉有,孔子的得意門生,七十二聖賢之一。

《論語》提到過“求也藝”,說冉有這個人是多才多藝的,可以治理千乘之國,以為政著稱,并且善于理财。孔子對冉求其人有過贊美,有過誇獎,也有過非常嚴厲的批評。他是給季氏做宰,在季氏那裡做家臣的,因為季氏斂财,冉有又善于理财,他是幫助季氏斂财的。

這件事情孔子給過非常嚴厲的批評,甚至說過:“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說他不是我們的門徒,不是我的學生,小子是指其他弟子,可以大張旗鼓地去聲讨他,攻擊他,都是可以的 。

但是孔子也非常喜歡這位弟子,曾經孔子在周遊列國之時,冉求也是跟在身旁的,并且在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的時候,也是冉求勸說季氏讓孔子回到魯國。如果沒有冉求,可能孔夫子一生也回不到自己的故土。那麼他勸說季氏讓孔夫子又回到了故地魯國,開始辦學,開始教學,并且冉求對于孔夫子的晚年是大加幫助的。那麼冉求這一生在孔夫不斷地勸教下,也在逐漸地完善自己,趨向于仁德。

解讀國學論語(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2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孔夫子這個人,他批評弟子都是因為某些事情,他贊揚弟子也是因為某些事情,并不會因為他給季氏做家臣,而否定他所有的優點,當然也不會因為這個弟子身上有優點,他是多才多藝的,那麼他做錯的事情,我就不加以批評和指正。所以孔子這個人,對于每一個弟子可謂是因材施教,優點即是優點,缺點即是缺點。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弟子叫公西華,在侍坐孔夫子之時,侍坐就是侍奉在老師身邊,在這樣一個場景下,子路問了一件事情說“聞斯行諸”,問孔夫子我聽到了仁義的事情,我馬上就要去做嗎?這個時候孔夫子說“有父兄在,你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對子路講,有父兄在你要先禀告父兄以後,才能去做這件事情。

那麼,這個時候冉有又來問,說:“聞斯行諸?”,我聽到了符合仁義的事情,馬上就要去做嗎?孔子回答“聞斯行諸”是的,聽到了就要馬去做。這個時候公西華有困惑,就問了老師,孔子說“由也兼人,故退之。”由說的子路,說子路這個人性格好勇,過于果敢剛烈,所以說我讓他退之。有父兄在讓他緩一緩,問過父兄,平息以後才能去做這件事情,以避免他的沖動。“求也退,故進之”,但是冉有這個人不同,這個人做事情過于退縮,所以我讓他進取。

我們對冉有的性格是容易退縮有一定的了解,我們接下來再看這段話就很容易理解了,孔子說——

“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你是否可以挽救阻止這件事情呢?讓他去阻止季氏到泰山去祭祀,對曰:“不能。”冉有說:“不能,我做不到。”

我們為政篇的時候講過“見義不為,無勇也。 ”見到正義的事情不敢為,是因為無勇也,不夠勇敢。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看出來冉求的性格,他說不能,為何不能?不勇敢,不敢去做這樣的事情,怕季氏怪罪或者得罪于季氏,所以他說了一句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嗚呼”感歎;“曾泰山不如林放乎?”(曾是難道的意思)難道說泰山還不如林放嗎?

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說過“林放問禮之本。”說林放這個人都懂得禮的根本是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季氏還去泰山祭祀,說難道泰山還不如林放嗎?

我們剛才講過,首先他是越禮的行為;其二,即使是天子祭祀泰山,也是秉承天命去述職的,說我們自己做了很多利益百姓的事情,我才敢去祭祀天地,祭祀泰山,禀告神明我所做的事情,那你一個季氏又是越禮的人,内在又不修仁德,你去祭祀泰山,難道泰山還會保佑你不成,那豈不是還不如林放其人嗎?

這個時候我們要來延伸了,我們到現在還會有很多人去祭山,拜神明,拜聖賢,那我到底是在拜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去到曲阜去拜孔子了,我們自己不好好學習,讓孔子賜給我們智慧,我們自己想一想可能嗎?如果能的話,那這些聖賢豈不還不如我們一個人的境界高嗎?我們拜聖賢,拜山,拜天地,表達的是我們一個恭敬和敬仰之心。

解讀國學論語(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3

我們拜了孔夫子,我們是拜他的法,我們是拜他的義理,我們拜他所講的仁、義、禮、智、信。我們要學習孔夫子留下來的文化,留下來的法,去看看孔夫子這一生都在做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把他作為至聖先師,我們去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修自己内在的德行,不懂得向内求,我們拜誰又有什麼意義呢?

儒家文化講以仁為本,都要懂得“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一個君子做什麼事情都是懂得靠自己的,都是要向内求的,都是可以通過我們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的道德修養,提升自己内在的仁義加以解決,而不要不停地向外求。

子曰:“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不符合天地之道的,去哪裡祈禱都沒用的。

孔子又講“敬鬼神而遠之”,講了一個敬字,我們對天地鬼神,聖賢,都要保持一個敬畏之心,但是為什麼講“而遠之”呢?我們敬畏,恭敬,仰慕,就可以了。

但是不要依靠,不要依賴,我們要懂得靠的是自己,要不停地以修身為本,這個才是儒家文化傳給我們的價值觀。儒家文化的意義所在,如果你自己内心沒有仁德,不守禮法,你去泰山又有何用呢?

回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也是一樣的,我們隻有懂得修身為本,不斷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養,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個時候我們生命狀态才可能變得更好,我們的人際關系才可能變得更好,我們的智慧才可能變得更高,而不是到處祈求所得來的。

那我們還要不要去拜天地,拜山,拜聖賢呢?當然是要的,我們學習的是那種精神,我們領悟的是那份法理,我們傳承的是那份道心,而不是祈求和保佑,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要懂得靠自己才行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