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唢呐聲聲故鄉來

唢呐聲聲故鄉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22:44:21

唢呐聲聲故鄉來(去聽聽熟悉的唢呐聲)1

于都客家唢呐傳承人劉秀與父親劉家盛曾在馬來西亞皇宮前演奏。(資料圖)

夜深人靜的時候,遠在台灣的劉茂發腦海中時常響起故鄉于都的唢呐聲。對他來說,在一排排老式民居前,村裡的唢呐手向天而鳴,悠揚的唢呐聲,才是家鄉最美的記憶。

和劉茂發一樣,于都縣很多人都是伴随着唢呐聲長大的。當地唢呐手至今還流傳着四句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由此可見,唢呐在于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娶親、嫁女、做壽、蓋房、唱戲、燈彩、慶豐收、送葬等,哪樣都少不了唢呐。

遊子聞音識鄉情

198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台灣生活了幾十年的劉茂發在電視上聽到了于都版《唢呐聲聲》的曲子,自此對故鄉的思念翻江倒海。

兩年後,劉茂發回到闊别近半個世紀的故鄉于都禾豐鎮探親,他拿起唢呐和兒時玩伴劉金瑞合奏唢呐曲《乙四合》時,才真切感覺到踏上了故土,童年那段無憂無慮的歲月猶如昨日,仿佛彼此從未分離。“拿起唢呐吹起來,分隔了那麼久的故鄉和親人就都不陌生了。”劉金瑞對當年劉茂發說的肺腑之言至今仍記憶猶新。

一曲唢呐曲調,帶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将親人之間分隔兩岸的距離消融殆盡。以于都唢呐為紐帶,聞音識鄉情的故事一直在發生。

2013年8月,于都唢呐“公婆吹”傳承人、客家唢呐手劉秀在馬來西亞參加第九屆世界華人青少年藝術節。演奏結束離場過程中,迎面走來一位女士親切握住他的手,甚是激動:“你好, 系客家人, 也曉講客家話。”這位女士就是多年僑居海外的世界華人商會副會長李雲桢,因為唢呐,這兩個年齡相差30多歲的陌生人開始熟絡起來。

回到故鄉,去聽一聽那熟悉的唢呐聲,漸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外鄉遊子們最迫切的願望。

一聲嘹亮響千年

近日,由于都客家唢呐傳承人劉家盛編著的《客家唢呐吹奏藝術》一書陸續出現在了于都各大書店内。“一支唢呐捏在手裡,就是一部于都客家人的滄桑曆史。”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曉君在序言中如此說道。

于都的客家唢呐源遠流長,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間。上世紀未,大批農村人口外出務工,村中一度找不到唢呐手演出時,村民們則會帶着好的唢呐曲目前去活動現場播放。“這說明于都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唢呐文化的追求。上世紀90年代,在政府推動下,于都縣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于都唢呐’,唢呐藝術的地位得到了認可和提升。2008年6月,于都唢呐‘公婆吹’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标志着于都縣的唢呐藝術正式列入了國家保護計劃。”作為唢呐傳承人之一,劉家盛對于都唢呐吹奏曆史頗有研究。

目前,在于都還有2000多名唢呐手依然活躍在各個鄉村,他們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劉家盛說:“農村的唢呐藝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會吹的傳統曲目是從父輩、師傅或同行口耳相傳而來的。”為了讓唢呐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2013年,于都客家唢呐研究會成立,旨在團結全縣活躍在各村鎮的唢呐藝人切磋技藝、堅守文化。

近年來,于都唢呐逐漸走出省門甚至國門,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唢呐的聲音越來越嘹亮。

城市響起唢呐聲

1月16日上午,在劉家盛開辦的少年唢呐藝術培訓學校裡,13歲的唢呐學生餘如意的媽媽丁六秀趁着兒子學樂曲的間隙,忙着向老師咨詢兒子當晚演奏服裝問題。

“晚上我公司要舉辦年會活動,同事們邀請他去演奏唢呐。”丁六秀告訴記者,她兒子自從一次偶然機會聽到唢呐,便對它有了濃厚的興趣,兩年來的課餘培訓讓他的唢呐演奏技藝進步不少,參加比賽曾多次獲獎。

“相比學習現代樂器,我更支持他學習唢呐。”丁六秀說。在于都,唢呐代表的意義已經發生改變,成為于都人的自豪和驕傲。它正逐漸從農村走向城市,融入城裡人的生活,甚至有唢呐愛好者将手機鈴聲設置為唢呐音樂。

在劉家盛看來,唢呐不僅是于都人引以為傲的一項技藝,更代表了于都人記憶裡最深沉的鄉愁情感,流傳千年之後,在新的時代還将通過新的表現形式繼續傳承發揚。 (鐘小明 記者陳少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