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最短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最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1:39:46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最短?《世說新語》是南朝劉宋政權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劉道鄰)次子劉義慶組織一班文人,集體創作的一本筆記體小說,主要記載東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聞轶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最短?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最短(世說新語原文譯文)1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40篇最短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宋政權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劉道鄰)次子劉義慶組織一班文人,集體創作的一本筆記體小說,主要記載東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聞轶事。

文學 第四(上)

【原文】

1.鄭玄①在馬融②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③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衆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歎,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④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注釋】

①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

②馬融(79—166):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将馬援的從孫。

③渾天:古代的一種天體學說和算法。

④轉式:旋轉式盤推演吉兇,是一種占蔔的方法。

【翻譯】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三年時間沒能見到馬融,隻是由馬融的高足弟子來傳授學問而已。一次馬融推演渾天算法不正确,弟子們也沒有誰能解出來。有人說鄭玄也許能演算,馬融便叫他來做,鄭玄一下子就解決了,衆人又吃驚又服氣。等到鄭玄學成回家,馬融随即感慨禮和樂的中心都将要轉移到東方去了,擔心鄭玄會獨享盛名,有些忌恨他。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底下,在水裡墊着木闆鞋坐着。馬融果然旋轉式盤占蔔鄭玄蹤迹,然後告訴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坐在木頭上,必定是已經死了。”便決定不去追趕。鄭玄竟因此得免一死。

【點評】

鄭玄學富五車,畢生緻力于儒家經籍的研究和傳授。他破除了宗師和學派的門戶藩籬,集漢代經學之大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肯定是有的,不過這篇故事未免有些玄乎,像是師徒鬥法了。

【原文】

2.鄭玄欲注《春秋傳》①,尚未成書。時行,與服子慎②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天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注釋】

①《春秋傳》:《春秋左氏傳》,即《左傳》。

②服子慎:服虔,字子慎,河南荥陽東北人,生卒年不詳,曾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傳解誼》。

【翻譯】

鄭玄想為《左傳》做注釋,還沒有完成。這時有事出門,遇見了服虔,住在同一個客棧裡,一開始并不認識。服虔在外面的車子上跟人說起自己為《左傳》做注釋的一些思路,鄭玄聽了很久,發現服虔的很多想法跟自己一樣。他就走到車子旁邊對服虔說:“我一直想給《左傳》做注釋,還沒完成。聽你剛才說的話,大部分跟我的想法一樣。現在我應該把自己做的注釋全都送給你。”這就成了《服氏注》。

【點評】

這種客棧相遇的情節好有武俠小說的風範。

【原文】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将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土中。須臾,複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①?”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②。”

【注釋】

①引自《詩經·邶風·式微》。意為:為什麼會在泥水中。

②引自《詩經·邶風·柏舟》。意為:我去訴說,反而惹得他發火。

【翻譯】

鄭玄家裡的奴婢都讀書。他曾經讓一個婢女做事,婢女做得不合乎他心意,他準備打她。婢女正在辯解,鄭玄發怒了,讓人把她拽到泥水裡。不一會兒,又有一個婢女走來,問她:“胡為乎泥中(你怎麼在泥裡呀)?”她回答說:“薄言往訴,逢彼之怒(我不過辯解了兩句,正好碰到他在發脾氣)。”

【點評】

鄭玄不僅自己學富五車,連家裡的奴婢都受他影響,出口就是典故詩詞,頗有雅趣,真可謂近朱者赤。

【原文】

4.服虔既善《春秋》①,将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②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至講時,辄竊聽戶壁間的内幕。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叙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注釋】

①《春秋》是魯國一部編年體史書,這裡指《春秋左氏傳》。

②崔烈(?—192):字威考,東漢幽州涿郡安平縣(今河北安平)人,漢靈帝時官至司徒、太尉,封陽平亭侯。

【翻譯】

服虔對《左傳》已研究得很透徹,準備給它做注釋,想參考各家的不同說法。他聽說崔烈正在召集學生講授《左傳》,就匿名去給崔烈的學生們做飯。每當開課時,他就躲在窗邊門外偷聽。等他發現崔烈的見解不能超過自己後,漸漸地開始和那些學生談論起崔烈的得失。崔烈聽說後,猜不出是什麼人,但是一向聽說過服虔這個人,心裡懷疑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訪,趁服虔還沒睡醒,突然大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答應,兩人就此成了好朋友。

【點評】

搞學術搞得跟間諜卧底一樣也是令人佩服。

【原文】

5.鐘會撰《四本論》①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注釋】

①《四本論》:才能與人性善惡的問題是魏晉時期清談的重要内容之一。鐘會撰《四本論》,專門論述了人的才能與善惡之間的同、異、合、離的關系。

【翻譯】

鐘會剛剛寫好《四本論》的時候,很想給嵇康看看。他把書稿揣進懷裡,到了嵇康家,還是怕被他責難,不敢拿出來,遠遠地從門外扔進去,馬上就回身飛快地跑了。

【原文】

6.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常談客盈坐。王弼①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注釋】

①王弼(226—249):字輔嗣,能言善辯,是魏晉玄學的主要開創者,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

【翻譯】

何晏任職吏部尚書時,地位和聲望很好,席上常常坐滿了來清談的賓客。王弼還不到二十歲,也去見他。何晏聽說是王弼來了,便分條列出過去那些在清談中取勝的理論,說:“這些道理我認為是談得最透徹的了,還能再反駁嗎?”王弼就開始逐條反駁,滿座的人都認為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就幾次自問自答,所談玄理都是在座之人所比不上的。

【點評】

何晏和王弼可謂是開清談之風氣的代表人物,然而在這篇中,顯然在清談的能力上王弼更勝一籌。

【原文】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①;見王注精奇,乃神伏②。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③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注釋】

①何平叔:何晏。王輔嗣:王弼。

②精奇:精微獨到。神伏:傾心佩服。

③天人之際:指天和人的關系。天人關系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問題。

【翻譯】

何晏剛剛給《老子》做完注釋,就去拜會王弼;看見王弼為《老子》做的注釋,見解精微獨到,于是傾心佩服。說:“可以跟這樣的人來讨論天人關系的問題了!”于是把自己的注釋改成了《道論》《德論》兩篇。

【原文】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①,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注釋】

①裴徽(生卒年不詳):字文秀,河東聞喜人。三國時魏官吏,善言玄理,官至冀州刺史。

【翻譯】

王弼二十歲左右去拜訪裴徽,裴徽問他:“無,确實是萬物的根源,聖人孔子不肯對它說什麼,老子卻不停地論述它,這是為什麼呢?”王弼說:“孔子認為無确實是萬物之本,但‘無’難以用語言說明,所以談論時一定會涉及‘有’;老子、莊子不能去掉‘有’,所以經常得去解釋那個掌握得還不充分的‘無’。”

【點評】

玄理基本探讨的都是以老莊為主的理論思想,這裡兩人讨論的有與無是老子《道德經》提出的有與無的概念,“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原文】

9.傅嘏①善言虛勝,荀粲②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③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注釋】

①傅嘏(gǔ,209—255):字蘭石(一字昭先),北地泥陽(今陝西耀州區)人。

②荀粲(209—238):字奉倩,颍川颍陰縣(今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玄學家,東漢名臣荀彧的幼子。

③裴冀州:裴徽,字文季,任冀州刺史。

【翻譯】

清談時,傅嘏擅長談論虛勝,荀粲崇尚玄遠。兩人在一起清談時,常常發生争論,互相不能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夠解釋清楚兩家的道理,溝通彼此的心意,常能令雙方都滿意,彼此身心舒暢。

【原文】

10.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複得作聲,但應諾諾①。遂不複注,因作《道德論》。

【注釋】

①諾諾:連聲答應,表示同意。

【翻譯】

何晏給《老子》做注釋還沒完成時,見到了王弼,聽他談起他自己給《老子》做注釋的意旨,相較之下,何晏的見解多有不足,于是不敢說話,隻是連連稱是。就不再繼續做注,另寫了《道德論》。

【點評】

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中,能夠注釋古代經典是很大的成就,還能赢得很好的名聲。

【原文】

11.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①。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複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②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注釋】

①中朝:指西晉。懷道之流:指傾慕道家學說的一類人。王夷甫:即王衍。

②裴逸民:即裴。

【翻譯】

西晉時有一幫人傾慕道家學說,其中有人去向王衍求教。王衍前一天清談了很久,有點疲憊,不想再跟客人對談,就對他說:“我今天身體有點不舒服,裴就在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原文】

12.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①。唯王夷甫來,如小屈②。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複申③。

【注釋】

①裴成公:即裴,死後的谥号是成,所以稱裴成公。裴逸民抨擊了當時的“貴無”思想,反對以無為本體,寫出《崇有論》,承認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虛無。《文心雕龍·論說》曾說,裴逸民和王衍在“有無”領域内的辯論是首屈一指的。折:折服。

②如小屈:才理虧一點。

③申:展開,說明。

【翻譯】

裴寫了《崇有論》,當時的人都批評責難他,可是誰也駁不倒他。隻有王衍來跟他辯論時,他才有點理屈。其他人就用王衍的理論來跟他辯論,他卻又能頭頭是道地反駁回去。

【原文】

13.諸葛厷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①。王歎曰:“卿天才卓出,若複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厷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注釋】

①諸葛厷(hóng):字茂遠,生卒年不詳,一作諸葛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仕至司空主簿。學問:學習、求教,做學問。超詣:造詣高深。

【翻譯】

諸葛厷年少時不願意學習、求教,但是剛開始跟王衍清談,就顯示出他在這方面造詣不凡。王衍感歎說:“你天資卓越,如果能夠再稍微多研究學習一下,就完全不比任何人差了。”諸葛厷後來閱讀了《莊子》《老子》,再和王衍清談,就完全跟他不相上下了。

【原文】

14.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①。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雲:“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虀②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③。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④。衛既小差,樂歎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⑤

【注釋】

①總角:未成年的人,頭發紮成髽髻,叫總角,借指幼年。樂令:樂廣,參看《言語》第23則注①。

②搗虀(jī):把蔥、蒜、姜等搗碎腌鹹菜。

③經日:《晉書·樂廣傳》作“經月”,較好。

④命駕:吩咐人駕車,即坐車前往。

⑤差(chài):病好了。膏肓(huāng):心尖脂肪叫膏,心髒和隔膜之間叫肓。古人認為這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治了。樂廣是說,衛玠一有疑難就一定要弄個明白才心安,這樣就不會積憂成病。

【翻譯】

衛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問尚書令樂廣關于“做夢”的事,樂廣說是夢就是“想”。衛玠說:“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事物卻出現在夢裡,怎麼能說是‘想’呢?”樂廣說:“這是在沿襲做過的事。不會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或者搗碎姜蒜去喂鐵杵,就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也沒有可以沿襲的舊事。”衛玠又開始思索“沿襲”問題,好幾天也想不明白,就生病了。樂廣聽說後,特意坐車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衛玠的病稍微好了一點以後,樂廣感歎說:“這孩子心裡一定不會得膏肓之病的!”

【原文】

15.庾子嵩①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注釋】

①庾子嵩:庾敳(ái,262—311),字子嵩。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谏議大夫庾峻之子,西晉時期名士、清談家,出身于魏晉名門颍川庾氏。

【翻譯】

庾敳讀《莊子》,打開書讀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說:“和我的想法完全沒有不同。”

【原文】

16.客問樂令“旨不至”①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②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注釋】

①出自《莊子·天下》,原文為“至不至,至不絕”。旨同“指”,即事物的名稱、概念。至:到達。一般理解句意為:了解了一個物體的表面,并不能達到它的實質,達到了實質也不能窮盡它。

②确:敲擊。

【翻譯】

有位客人向尚書令樂廣詢問“旨不至”這句話的深意,樂廣不具體分析這句話,而是徑直用拂塵的柄敲着小桌子說:“抵達了嗎?”客人回答說:“抵達了。”樂廣于是又舉起拂塵問:“如果抵達了,怎麼還能離去呢?”客人因此領悟并對他十分佩服。樂廣言語簡約卻能通達主旨,正如此事表明的這樣。

【原文】

17.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緻,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别本。郭象①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衆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後秀義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子》,其義一也。

【注釋】

①郭象(252—312):字子玄,河南洛陽人,是西晉時代重要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曾作《莊子注》。

【翻譯】

起初,給《莊子》做注釋的有幾十家,卻都不能探究到它的奧義。向秀在舊的注釋之外,産生了自己新的見解,他精妙地分析與美好的意趣,令《莊子》的玄奧意旨大放光彩。隻是,《秋水》《至樂》兩篇的注定還沒有完成,向秀就死了。他的兒子還很小,不能接續父親的事業,向秀的注釋慢慢就不再盛行了,不過還存有副本。郭象這個人,為人品行不好,但才智出衆。他看到向秀所釋新義已經不在世間流傳,便偷來當作是自己做的,自己接着為《秋水》《至樂》兩篇做了注釋,又改換了《馬蹄》一篇的注釋,其餘各篇,他隻是改定了注釋的部分文句而已。後來向秀釋義的副本發現了,所以現在有向秀、郭象兩個版本的《莊子注》,内容卻是一樣的。

【原文】

18.阮宣子①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太尉。世謂“三語掾”。衛玠嘲諷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複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注釋】

①阮宣子:阮修(270—311),字宣子,陳留尉氏人,好老莊之學。

【翻譯】

阮修很有名望,太尉王衍見到他時問道:“老子、莊子和儒家有什麼異同?”阮修回答:“将無同(大概沒什麼不同)。”太尉很贊賞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掾”。衛玠嘲諷他說:“隻說一個字(意思是“将無同”其實就是“同”)就可以升職了,何必要借力于三個字呢?”阮修說:“如果能成為天下人都尊重的人,不說話都能升職呢,何必再借一個字的力?”于是兩人就結為朋友。

【原文】

1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①。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緻甚微,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将受困寡人女婿。”

【注釋】

①裴散騎:裴遐,字叔道,司隸河東郡聞喜人。裴徽之孫,裴綽之子,裴楷之侄,太尉王衍女婿。任散騎郎。王太尉指的是王衍。

【翻譯】

散騎郎裴遐娶了太尉王衍的女兒。婚後三天,王家邀請自家所有的女婿一起聚會,當時的名士和王、裴兩家的後輩全都聚齊了。郭象也在座中,他挑頭跟裴遐談玄。郭象才學淵博,剛交鋒幾個回合,還覺得不夠快意。他陳列鋪排玄理,氣勢很盛,裴遐則從容不迫地梳理前面的議論,義理與情趣都很精微,座中人士全都贊歎不已,感覺痛快。王夷甫也覺得很不錯,于是對大家說:“你們不要再這樣做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原文】

20.衛玠開始渡江,見王大将軍。因夜坐,大将軍命謝幼輿①。玠見謝,甚說之,都不複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體素羸,恒為母所禁;爾夕忽極,于此病笃,遂不起。

【注釋】

①謝幼輿:謝鲲。

【翻譯】

衛玠剛避難渡過長江,去拜見了大将軍王敦。晚上對坐清談時,王敦叫來了謝鲲。衛玠見到謝鲲,很是喜歡,都顧不上理會王敦了。兩人清談到天亮,王敦整夜都沒能插嘴。衛玠身體素來羸弱,一直被母親嚴加管束;這一夜突然勞累到極點,從此病勢沉重,就去世了。

【原文】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①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注釋】

①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略謂音聲無常,随人的感情而分哀樂,其本身并不具備哀傷的感情。養生:嵇康著《大難養生論》一文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喜樂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消散,人的形體與精神之間互為關聯。言盡意:歐陽建作《言盡意論》,針對荀粲、王弼等人認為語言無法徹底表達思想的“言不盡意”之說,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認為語言可以完全表達思想。

【翻譯】

過去有種說法,說王導到江南以後,也隻是談論“聲無哀樂、養生和言盡意”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可是這三個問題卻能輾轉推演生發開去,幾乎是無所不包的。

【原文】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①、謝鎮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歎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複造心;顧看兩王掾,辄翣②如生母狗馨。”

【注釋】

①王藍田:即王述(303—368),字懷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東晉官員,東海太守王承之子,襲父爵為藍田侯。王述年少喪父,孝母隐居,三十歲時還未知名,且被認為愚癡。後被王導舉薦出仕,逐漸名聞天下。曆任臨海太守、建威将軍、會稽内史、揚州刺史、征虜将軍、尚書令、散騎常侍等,死後追贈侍中、骠騎将軍、開府。

②翣(shà):古代儀仗中用的大掌扇。

【翻譯】

中軍将軍殷浩做庾亮的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召集了一次聚會,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将軍謝尚都來了。丞相親自站起來取下帳帶上挂着的拂塵,對殷浩說:“今天我要親自跟您談論、分析玄理。”兩人一直清談到三更時分。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賢人們都沒有參加。雙方都把自己的觀點完全陳述完畢後,丞相感歎道:“說了這麼多話,卻還是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到底在哪兒。至于言辭和比喻的相得益彰,我們也算比得上正始年間的清談了!”第二天早上,桓溫對别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謝尚也不感覺寂寞,我也時時有所會心;回看那兩位姓王的屬官,倒好像兩隻身上插着漂亮羽扇的母狗。”

【原文】

23.殷中軍見佛經,雲:“理亦應阿堵①上。”

【注釋】

①阿堵:六朝、唐時代的常用語,意為“這個”。

【翻譯】

中軍将軍殷浩看了佛經,說:“玄理也應當在這裡面。”

【原文】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①,為論以示謝。于是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自盡。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所謂解人亦不可得!”

【注釋】

①《白馬論》:戰國時期趙國哲學家公孫龍作品。提出了“白馬非馬”論,是先秦著名的邏輯論題。

【翻譯】

謝安少年時代,請光祿大夫阮裕為自己講解《白馬論》,阮裕專門寫了一篇論文給他。當時謝安沒能馬上理解阮裕的話,就反複請教一直到全部都懂得。阮裕就贊歎說:“不隻是能講的人難得,就是真的想弄明白事理的人也很難得啊!”

【原文】

25.褚季野語孫安國雲①:“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注釋】

①褚季野即褚裒。孫安國:孫盛。

【翻譯】

褚裒對孫盛說:“北方人做學問,功底深厚又善于融會貫通。”孫盛回答:“南方人做學問,清晰通達又簡明扼要。”支道林聽說後,說:“聖賢那個級别的就不用說了。對中等材質以下的人來說,北方人讀書,像在明亮的地方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從小窗裡看太陽。”

【原文】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①,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将善雲梯仰攻?”

【注釋】

①劉真長:劉惔。殷淵源:殷浩。

【翻譯】

劉惔和殷浩談玄,劉惔的道理似乎有點講不通,殷浩便說:“哎!你怎麼不想着造一架好雲梯來仰攻呢?”

【原文】

27.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慧。”

【翻譯】

中軍将軍殷浩說:“韓康伯還學不到我牙縫裡的一點智慧。”

【原文】

28.謝鎮西①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标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緻,兼詞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自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注釋】

①謝鎮西:即謝尚。

【翻譯】

鎮西将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專門去拜訪了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隻是給謝尚提示了那些主要的義理,說了幾百句話;他風度高雅,辭藻豐富華美,足以動人心弦,令人驚豔。謝尚全神貫注,用心傾聽,不知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對手下說:“拿手巾來給謝郎擦臉。”

【原文】

29.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翻譯】

桓溫召集了很多人來講解《周易》,每天解釋一個卦象。簡文帝司馬昱本想去聽,聽說是這個形式就回來了,說:“卦的内容原本就有難易的差别,怎麼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原文】

30.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①。與此同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注釋】

①《小品》:指佛教經典《小品般若波羅密經》。這是略本,稱小品。另有詳本,是大品。

【翻譯】

有位從北方過江來的和尚很有才氣,在瓦官寺遇到了支道林和尚,一起談論《小品》。當時竺法深和尚、孫綽等人都一起去聽了。他在言談之中多次設下了難點,支道林的答辯分析得都很透徹清晰,言辭和氣概也都很爽朗。和尚多次被駁倒。孫綽就問竺法深說:“上人應該是逆風而上的人,剛才為什麼不說話呢?”竺法深笑了笑沒回答。支道林說:“白檀香并不是不香,隻是逆風時就聞不到了!”竺法深明白道林是在暗示自己不如他,卻平靜如舊,毫不接茬。

【原文】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槍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翻譯】

孫盛去中軍将軍殷浩那裡一起清談,兩人反複辯論,盡心竭力,雙方都沒有破綻。侍候的人端上飯菜,兩人也顧不得吃,涼了熱,熱了涼,反複了好幾次。兩個人都奮力甩動着拂塵,拂塵上的毛都脫落下來,落進了飯菜裡面。直到傍晚都忘記了吃飯這回事。殷浩對孫盛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盛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

【原文】

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将馮太常①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标新立異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衆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注釋】

①馮太常:馮懷,字祖思,晉長樂(今山西石泉)人。官至太常、護國将軍。

【翻譯】

《莊子·逍遙遊》一篇,過去是個難點,各位名士可以鑽研玩味,對義理的闡發卻無法超越郭象和向秀。支道林在白馬寺裡跟太常馮懷談天時說到了《逍遙遊》。在郭、向兩家的見解之外,支道林卓越地提出了新的義理,提出了不同于諸位名家的觀點,都是大家沒想到的。後來大家就多采用他的說法。

【原文】

33.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遊辭不已,劉亦不複答。殷去後,乃雲:“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翻譯】

中軍将軍殷浩曾到劉惔處清談。談了很長時間後,殷浩有點理虧,就不斷用一些不切實際的話來應付,劉惔也不再應答。殷浩走了後,劉惔就說:“鄉巴佬,硬要學别人發這種議論!”

【原文】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翻譯】

中軍将軍殷浩的才思寬廣精深,尤其精于才性問題。言談中随便聊到《四本論》,他的議論就如湯池鐵城,完全沒有給人攻擊的機會。

【原文】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王中郎都無言以對。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①,誰能見賞!”

【注釋】

①文殊:指文殊菩薩。《維摩诘經》上說,文殊菩薩問維摩诘:“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菩薩贊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王坦之用此典故,意思是說,維摩诘不語,菩薩亦能知其真意。自己不語,支道林卻不能懂。其實,他的不置可否,可能就是不欣賞。

【翻譯】

支道林寫了《即色論》。寫好後,給北中郎将王坦之看。王坦之什麼都沒說。支道林說:“你是在心裡默默背誦吧?”王坦之說:“這裡又沒有文殊菩薩,誰會懂我沉默的用意呢?”

喜歡的話請轉發、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