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覆膜種植技術與增産原因分析
_李兵
恩施是湖北省重要的馬鈴薯産區之一,近年來受氣候環境影響,馬鈴薯一直處于單産偏低、效益不高的狀态,給農民造成很大困擾。對此,馬鈴薯覆膜種植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覆膜種植技術是現代化先進技術的産物,具備增産增量的效果。運用這一技術,能明顯提高馬鈴薯的産量,提升農業經濟收益,促進農民增收緻富 。恩施州地區具備種植馬鈴薯的适宜環境,如今随着春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逐步推廣,與露地地膜覆蓋馬鈴薯單産相比,增産超過25.7%。同時地膜覆蓋馬鈴薯薯塊大、商品性能屬于一類,上市早、效益較高,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1 馬鈴薯春種地膜覆蓋栽培的優點
1.1 提高地溫
地膜覆蓋可以顯著提高土壤溫度,與未蓋地膜露地相比,覆蓋地膜後溫度可以提高0.4~7.4 ℃,10 cm地溫可以上升0.8~5.2 ℃,後期上升1.2 ℃。溫度的上升可以促進馬鈴薯的生長,有助于塊莖的膨大。
1.2 保墒保肥
地膜覆蓋有助于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同時還能降低土壤養分的揮發和淋溶,大大提高種植馬鈴薯地塊的肥力。
1.3 抑制雜草生長
地膜覆蓋後可免除中耕鋤草,但需要用除草劑抑制雜草生長,這種情況下,即使出現一些雜草,也會由于覆膜導緻地表高溫悶熱而被烤死,這種滅草方法省工省時,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土壤養分的消耗量。
2 馬鈴薯覆膜種植技術的應用條件
2.1 選擇優良品種進行種植
在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選擇優良的品種進行種植是馬鈴薯增産的重要條件。應選擇存在該品種特征、脫毒、無病蟲害、薯塊完整的種薯。春馬鈴薯需要選取疫病抗性優良、豐産的早熟品種。要保證無疫性,防止其他新的病蟲害。恩施以種植“米拉”及湖北馬鈴薯系列品種為主,當前适宜恩施種植的常用馬鈴薯品種有雲薯304、麗薯13号、川芋薯10号、川涼芋1号,這些品種的産量均超過2 000 kg/畝,與湖北馬鈴薯10号相比增産37%以上,且綜合性狀表現良好,為恩施地區配套栽培技術奠定基礎 。
2.2 合理選擇種植地和化肥
馬鈴薯種植應選擇土質松軟的土壤,由于馬鈴薯的根部較為粗壯,種植時需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因此,要避免與茄科作物一同種植。要選擇質地較細的泥土覆蓋種膜。馬鈴薯對化肥比較敏感,肥料充足時,馬鈴薯的生長速度會明顯加快。在馬鈴薯種植之前,要确保給予充足的基肥,在馬鈴薯生長期間不宜追肥。為了提高馬鈴薯的産量,施肥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目前,主要使用的肥料為三元複合肥和鉀肥。
2.3 選擇适宜的氣候種植
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應避免受到驟凍,尤其在馬鈴薯出芽期。後期要避免潮濕和高溫環境,溫度需控制在20 ℃左右,這是因為馬鈴薯畏寒畏炎熱。每年的3—4月開始種植,這時的溫度較适宜馬鈴薯生長。另外,要避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和病菌感染,确保幼苗齊全健壯。種膜覆蓋泥土的厚度應控制在15 cm左右,同時為了避免馬鈴薯田出現積水現象,要做好排水措施。
2.4 種薯催芽
一般使用赤黴素對種薯進行浸泡,同時切塊。單個質量小于50 g的種薯通常采取浸泡催芽,浸泡10 min左右。較大的種薯通常在播種前2 d切塊 ,以便于催芽。注意切塊前要對所用刀具進行消毒。每塊質量需要超過30 g,要确保切塊的均勻性,同時每塊需保留1個以上的健全芽眼。
為了防止薯塊刀口感染病菌,需要用滑石粉、石膏粉與甲基托布津混合藥劑進行拌種,經攤晾後裝入筐中實施催芽。催芽溫度保持在18~22 ℃,濕度85%左右,用潮濕的布料蓋住。當芽超過2 mm、成濃綠的壯芽時即可播種。
2.5 播種與覆膜
春馬鈴薯最佳的播種時間通常為2月上旬,并且在土壤用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時為最佳。春馬鈴薯科學密植能夠實現增産,基于實際的氣候以及生産環境、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産量、種植管理等對密度進行合理調整,嚴格遵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則,通常5 500株/畝為最佳密度。播種深度保持在10~12 cm,株距為26 cm,主莖數為2.6萬個/畝左右。春馬鈴薯采用黑色地膜進行覆蓋,與白色地膜相比,黑色地膜可使表層土壤溫度提高3 ℃,實現早出苗10 d,可有效抑制雜草,使馬鈴薯增産20%。地膜覆蓋在提高土溫的同時,也能夠實現早播、早出苗,保持土壤水分,有助于抗旱保苗 。蓋膜方法包括播種後蓋膜、出苗後破膜引苗、蓋膜後播種和起壟後鋪膜。
3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強化管理
3.1 施肥
全生育期需要一次性施足基肥,并在耕地的過程中進行撒施翻壓。通常施腐熟農家肥45 t/hm 2 左右,複合肥為1 500 kg/hm 2 ,其中配方肥在45%以下。為了避免地下害蟲的出現,壟心肥需要融入3%辛硫磷顆粒劑50 kg/hm 2 左右。
3.2 噴灑除草劑
在實施覆膜種植技術中,除草工作是一項必要的環節。可使用除草劑進行均勻噴灑,一般選擇濃度為60%的乙草胺或濃度為3%的敵殺死藥液。若土壤較為幹旱,可在噴灑除草劑前補充适量的水分,這樣能保證除草劑充分發揮作用,達到良好的除草效果。為了避免空氣進入,噴灑除草劑後要及時覆膜,然後在周圍用泥土壓實。
3.3 放苗
覆膜20 h後便會出苗,要根據實際出苗情況進行切膜,應采用較小切口的切割方式以便封口。覆膜期間應利用泥土做好封口工作,并定期檢查 。在出芽期應避免蟲害,後期應注意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危害。
3.4 合理澆水
覆膜種植期間應注意控制澆水量。為了确保土壤通透性,馬鈴薯幼苗期和增長期水分要适量,無需過多灌溉,生長後期也要注意排水。
4 覆膜種植技術的增産原因
4.1 改善馬鈴薯的土壤環境
覆膜種植技術有效提高了馬鈴薯的産量,主要是因為改善了馬鈴薯的土壤環境。對于幹旱地區,缺水情況經常出現,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在應用覆膜種植技術後,土壤土質和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主要是通過限制局部土壤環境促進馬鈴薯的營養吸收,可以一直保持馬鈴薯在适宜的條件下生長。露地馬鈴薯栽培時,由于晝夜溫差較大,馬鈴薯生長所需的熱量會被清晨和夜晚的冷空氣消耗,不利于塊莖膨大,影響馬鈴薯生長。而應用覆膜種植技術後,馬鈴薯的生長環境與外界隔絕,避免了土壤内熱量的流失 。此外,覆膜種植技術還使水分利用率得到明顯提高,從而促進馬鈴薯的增産。
4.2 促進馬鈴薯的生長發育
覆膜種植技術改善了馬鈴薯生長的環境,使土壤的土質、溫度、水分得到保證,大大提高馬鈴薯的養分吸收能力,使根莖更加發達,半徑增大、質量增加。滿足了衆多生長條件,促進了馬鈴薯的生長發育。可見,覆膜種植技術有效地控制馬鈴薯生長時間,改善土質和土壤通透性。覆蓋地膜後,有利于增加土壤内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有機質分解速度,使土壤的養分得到提高。此外,覆膜後還避免了外界環境對馬鈴薯根莖的損傷和影響,如雨水的沖擊導緻馬鈴薯腐爛等,确保馬鈴薯健康的生長。
4.3 創造經濟效益
應用覆膜種植技術後,土壤的溫度和地表溫度升高,對雜草的生長産生了抑制,從而使土壤的各項指标趨于平穩,同時減少了土壤水分的流失。據相關研究,使用覆膜種植技術後,馬鈴薯的增産幅度可達20%左右。此外,蟲害造成的減産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産量和品質,給農民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5 結論
随着時代的進步,覆膜種植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解決了因幹旱缺水造成的生長不良問題,使馬鈴薯的生長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有效地提高了馬鈴薯以及其他農作物的産量。通過近年來的實踐,覆膜種植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饋。對此,廣大種植人員應廣泛應用覆膜種植技術,全程追蹤馬鈴薯的生長情況,使該技術不斷優化,實現規範種植,以取得穩定的經濟效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